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诗风的变奏——从心理学气质的角度解析二李的几首诗词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诗风的变奏——从心理学气质的角度解析二李的几首诗词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王长华 点击:3348次 时间:2017-05-24 19:48:16
诗人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人的风格。表现在作品中,或豪迈激越,或激情澎湃,或沉郁顿挫,或含蓄婉约,不一而足。
但诗风与气质之间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诗风还取决于诗人后天的许多因素,如学养、境遇、情感等等。在诗歌史上,具有某一鲜明风格的诗人,有时候,其诗风却呈现出与其常见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质,这就是诗风的变奏。
仔细研究这一有趣的现象,在发现一个诗人诗风的多样性的同时,更会有助于人们全面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以及人性的丰富和生活的多彩。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个体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气质在心理学范畴中,是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灵活性、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黄胆汁、粘液、黑胆汁等4种液体;由于它们的比例不同,构成了人的不同气质。血液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这类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反应迅速;黄胆汁占优势的人为胆汁质,这类人热情直率、容易冲动、精力旺盛;粘液占优势的人多为粘液质,他们情绪稳定、沉默寡言;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多为抑郁质,他们孤僻、多愁善感、动作迟缓。
20世纪30年代,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他根据这3方面特点的变化,划分高级神经活动的4种基本类型,而这些恰好与希波克拉底的4种气质类型相一致,为之找到了科学的自然基础。
有关气质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正在深入。怎样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也许今后又会提出新的气质类型和分类方法。
中国古代学者就已看到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孔子在《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把人分成“狂”、“狷”“中行”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这类人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而现于外;“狷者有所不为”,这类人性格比较拘谨;中行者介于“狂”和“狷”之间,“依平庸而行”。《周易》《尚书》也曾用阴阳五行解释人的气质类型,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平衡5种。其中,“阳”是指性格活跃、兴奋;“阴”是冷静和抑制,根据阴阳在个体身上的比例,又可细分为24种气质类型。
马克思曾援引布封的话:“风格即人”。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人气质与作品风格关系的论述,屡见不鲜。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以风格为主宰,风格的或清或浊是由人的气质禀赋决定的,不是勉强所能达到的。”
陆机在《文赋》中也说:“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炫耀辞藻的人,崇尚文词的奢华;重视文章内容的人,着重的是表现内容是否精当;讲究穷形尽相的人,认为在表达的形式上是不受阻碍的;追求文章通达的人,要求文章的内容放旷无束)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说:“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刘勰还认为:“触类以推,表里必符27。岂非自然之恒资28,才气之大略哉?(由此推论,内在的性格与表达于外的文章是一致的。这不是作者天赋资质和作品中所体现的才气的一般情况吗?)”
刘勰还进一步总结道:“才性异区,文辞繁诡(由于作者的才华和性格有区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多种多样)。”
最为可贵的是,刘勰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本文论述的主旨也在于此。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对于气质类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绝大多数人,同时具有两种或者多种气质类型,只不过某一种气质类型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已。
以之为标准,那么,李商隐明显地倾向于粘液质和抑郁质,而李白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特色则更为显著。
诗人的气质对于其诗歌风格有无影响?
我们先看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的著名研究者、清人朱鹤龄引用前人的话,概括出李诗的特点为:“沉博绝丽”。“绝丽”,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沉博”却很显著。“沉”,是深沉的沉,说明用意的深微细致;“博”,是“博大”的博,说明文辞的丰富多彩。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确具备了“沉博”的特色。表面看来,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
历代诗评家,也都注意到了这首诗的风格,与李商隐一贯的诗风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认为这首诗十分接近杜甫的风格。
北宋诗评家蔡启认为,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则直接称此诗为:杜体。如此诗岂妃红俪绿者所及?今之学温、李者得不自羞?
清代学者沈德潜也认为此诗丝毫不逊色于杜甫:何减少陵(“永忆江湖”二句下)!言己长忆江湖以终老,但志欲挽回天地,乃入扁舟耳。时人不知己志,以鸱鸮嗜腐鼠而疑鹓雏,不亦重可叹乎(末二句下)。(《唐诗别裁》)
清代诗人查慎行也认为:王半山(王安石)最赏此五六一联,细味之,大有杜意。
清代纪昀也称赞此诗说:“江湖”、“扁舟”之兴,俱自“汀洲”生出。故次句非趁韵凑景。五六千锤百炼,出以自然,杜亦不过如此。
清代文学家许印芳评价说:言己长念江湖不忘,而归必在白发之时,所以然者,为欲挽回天地也;天地既回,而后可入扁舟,归江湖耳。句中层折,暗转暗递,出语浑沦,不露筋骨,此真少陵嫡派。
清代桐城派学者方东树也持同样的观点: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昭昧詹言》)
清代诗人施补华评价说:(杜甫)“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全学此种,而用意各别。(《岘佣说诗》)
这绝非偶然。
刘根栓在《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中认为:
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把握,抒写对国家世事的忧虑,构成了两人诗歌抒写内容的“神似”;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理想、相近的美学思想和深沉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杜诗的自觉学习,造成了李诗和杜诗风格的“神似”(《西部学坛》1998年6月第一期)。
论述李诗与杜诗的“同点”,非本文的主旨。本文的意图,主要在于弄清李商隐的诗,为何会与李白之诗,偶然间有了“同点”。
李商隐的诗风,明显地具有朦胧晦涩,低回婉转,欲说还朽,欲罢不能的特色,这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非常切近。
而李白的诗风,总体上则有直抒胸臆,不加遮拦,得意时义气干云,失意时低落消沉的特点,这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的气质特征非常吻合。
人的气质具有典型性、稳定性,但也不是绝对的。表现在诗风上,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典型特征,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由于偶然因素的激发,或者境遇和个人遭际的重大变化,诗风会呈现出与其平素风格迥然不同的异样特征,这就是诗风的变奏。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无疑,这两句诗,是全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诗眼,抒露了诗人的志趣和抱负。诗人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如果预先不知道它的作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李白的作品。
因为李白就写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的诗篇,显得何等地意气风发;但是,当他遭遇挫折时,也写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句,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这种大起大落,“清兴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的做派,明显地属于李白!
但是,这首诗,其作者却是李商隐,这种感情跨度极大的诗风,怎么也和李商隐缠绵悱恻、凄楚哀怨的特征大相径庭。
其实,李商隐与李白,在人生的遭际上,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诗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共鸣”的原因。
李白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了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视富贵如浮云,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李商隐少小敏惠,聪慧沉静,耿介不凡。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弱。年纪稍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先后投身令狐楚、王茂元。成名后,他在党争的棋局里被压抑、被牺牲。漂泊天涯,多少雄心壮志被扭曲消磨,深沉的性格逐渐定型并得到发展。唯其聪慧敏感才能体物入微;唯其深沉耿介,才能在浩叹中渗透着不屈之志。
但是,李商隐和李白,毕竟是气质差异较大的两种类型的诗人,投射在诗风上,则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征,但也不排除在个别情况下,李商隐的诗风与李白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契合!这种诗风的“变奏”,同样也表现在李白的诗风上!
再来看那首传说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在词史上可谓声名赫赫,乃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杰出。它所产生的时代,正好是文学史上词刚开始的时期。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对它赞誉备至,推崇已极。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它:“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吴梅《词学通论》称赞它“实冠古今”。
周汝昌称赞它说:“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亦说:“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徐士俊说:“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
周珽说:“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
蔡嵩云《柯亭词论》称它:“包含气象万千”。
顾起纶《〈花庵词选〉跋》称:“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
陈廷焯《云韶集》则说,“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
自宋人把它归为李白所作,此后便聚讼纷纭。其实,诗史上早就有许多托名为李白的诗作,这首词只能算其中之一。
俞平伯等人认为,它多数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作品。它和另外一首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词,都一样能让我们想到刘勰《文心雕龙》评述汉末建安时期文学作品的话,“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作者佚名)
总之,它们都应该是衰乱之世里的作品。
就艺术而言,这首词堪称这一时期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把这一时期的词的这种形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正如周汝昌所言,“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
周汝昌先生论述此词下阙时说: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为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文学伟大奇迹者亦在此。
如果允许做一个屏蔽作者姓名,然后根据诗风推断谁是作者这样一个猜题游戏的话,可以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李商隐。因为它的“凄婉流丽”、“伤情吊古、风神淡宕”的诗风,十分接近李商隐的风格,这和李白豪迈雄放、飘逸俊爽、清新自然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这样好的词,除了李白,还有谁有可能并且也能够写得出来呢?的确,那一时期著名的词人好像没有谁能写出这种风格的好词。可它确实不可能是李白的作品,即使从词的风格来判断,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小的。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它的作者,是一位我们不知其名的优秀词人,就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那样,他也是一位正好生活于乱世的文人,他没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字。这应该也是自然和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类似的情形确实并不少见,即使算不上太多(《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作者佚名)。
其实,从诗风的变奏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这个现象也许才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解释。
雄健豪迈、洒脱不羁的诗风,自然是李白的特征,但是,从盛世的雄浑强健,刹那间跌落到衰世的悲凉跌荡,这种极端夸张的手法,不也是李白的做派吗?飒爽俊朗的李白,为什么就不能写出低徊哀婉、伤心欲绝的词句呢?尽管这与其一贯的风格迥然不同。但谁又能够规定,一位诗人的风格,只能有一副面孔,而不能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呢?
和《忆秦娥》风格非常相似的另一首词,就是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段文学史上的公案,我们且不去说它。
也许,从“诗风的变奏”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解释。
其实,诗歌史上,“诗风的变奏”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此诗,可以想象诗人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的诗词,素以豪迈超拔、雄奇壮丽著称,但他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几句,却一反其常态,表现出别样的风格!尤其是“苍山”、“残阳”两句,完全可以和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相媲美!
与之类似的还有毛泽东的《贺新郎》:“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简直有晚唐“花间词”派的风格!
在音乐上,变奏是指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加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
表现在诗歌上,就是诗人相对稳定的诗风,突然呈现出与其风格迥然有别的特征。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诗歌富有多层次的美感,同时,也给读者以多样的美的享受。
总之,诗风的变奏,使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想象。它是诗歌园囿中的“另类”,别具风姿,使诗歌更具风情!
当然,诗风的变奏,有的是诗人无意为之,自然抒写的结果;有的则是诗人精心构建、主动为之。总之,诗风的变奏,不仅可能,而且在文学史上不乏实例。但是,在诗人的气质与诗风的关系上,我们既要看到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能在二者之间划上等号。

共[1]页

王长华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