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罗锦堂,1929年出生,字云霖,甘肃陇西人。中国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一生旅居,结识了诸多好友,并写下了很多力作,他把这些作品合写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乡的作品,也有展现志向的作品,还不乏展现异域生活的作品。无论哪种作品,都能体现罗锦堂特有的作品风格。罗锦堂晚年仍不忘弘扬国学,曾去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讲学,为国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研究,是元曲专家,著作有《中国散曲史》、《锦堂论曲》、《罗锦堂词曲选集》等十余种。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罗锦堂
论自由诗的“三有”与“三无”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罗锦堂 点击:36872次 时间:2015/7/15 17:20:40
在诗界革命中,所谓“三有”即有诗之典雅,有词之绮丽,有曲之灵活;所谓“三无”,即字无平仄,句无长短,韵无部类,形成一种长短不定的韵文,大致与元曲相似,然没有元曲小令之平仄,音韵与文句的限制,即谓“自由诗”。
从文学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历史上看出每值旧体将要没落而新体将要代兴的时候,一般作者很自然地分为两个途径,一个是属于守旧的,一个是属于革新的;在这二者之间,无形中起了很大的摩擦,如水火不相容。在他们相持不下时,于是便有第三者的产生,来为之调和。一为守旧派,一为革新派,一为折中派。“守旧派”:是专门抱残守阙,一意孤行,认为原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丝毫不可移易;对新的体裁,新的词汇,新的思潮,带着轻视的眼光,决不予以采纳。“革新派”:便是力革旧的体制。完全站在创新、进取的地位,以为旧的作法、旧的体制,全无是处;特意指出一个自以为是的途径,鼓励、强制一般人去走。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情形下,便有“折中派”出:它把旧作风与新体制之长,兼收并蓄;一方面不忘守旧,一方面不忘创新,确是个取长去短的好法则。例如在汉代初年,五言诗尚未形成的时候,文坛上便有此三派的出现。一是属于守旧而模仿诗经的四言体;差不多大半的西汉诗,都是这样。一是属于革新而摹拟楚辞的骚体;如《孤儿行》、《病妇行》都以“乱日”作结,同时高祖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更是很明显的例证。一便是属于折中派而混合诗经与楚辞的杂言体,如李陵的《别歌》等是。其后再由这些杂言体,才渐渐演进到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五言诗才算正式成立。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新诗与旧诗的争论。一般新起诗人,皆以为旧诗,过于受字句的限制,音韵的束缚与平仄的桎梏;而漫无目的等摧毁和破坏;但等到把旧的破坏无余时,自己的新体便无从建立,害得许多人在新的诗坛上乱碰了几十年,仍然碰不出个结果来。我们知道,旧诗的缺点,的确是一味严守着死板的字句、音韵与平仄上,然而它的辞句的优美、境界的高妙、声调的铿锵,又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但这些事实,却完全被新市忽略了、遗弃了、抹杀了。因此,夏丏尊和叶圣陶在他们合著的《文心》中,有一首讽刺新诗的新诗道:
新诗破产了,
甚么诗!简直是:
啰啰嗦嗦的讲学语录,
琐琐碎碎的日记簿,
零零落落的感叹词典!
这便是宣告新诗破产的罪状,从意境、辞句与声韵上,予新诗以痛切的评讥。因为诗是具有丰富的情感与高妙的意境的文体,而新诗忽略了高妙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所以就觉其如日记簿,如讲学语录。因为诗是精粹的语言,而新诗不精粹,所以就觉其啰嗦了。因为诗是带有音乐性的文字,而新诗失去了音乐性,所以就觉其琐琐碎碎与零零落落,毫无调谐之感。因此我所主张“诗界再革命”中之“三有”与“三无”,便是取其二者之长,去二者之短,形成一种长短不定之韵文,大致与元曲小令相似,然没有元曲小令之平仄、音韵与字句的限制,即所谓“自由诗”。
所谓“三有”,有“诗之典雅”,有词之绮丽,有曲之灵活,此就其内容而言;有诗之典雅,则有温柔敦厚之感,有词之绮丽,则有凝静秀美之致,有曲之灵活,则有清疏寄宕之妙。以上三点,即是从旧诗中剪撷而来。兹各举例如下:
有诗之典雅者: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蹉跎;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灞桥寄内 王士祯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消。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人事虽已蹉跎,而门前湖水,春来依旧,令人有恍惚隔世之感。秋风秋雨本来是愁人的时序,何况漂泊万里而忆及闺中盟友。其意向之空阔,境界之高远,不是寻常词曲所能及的。
有词之绮丽者: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闷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阙词写暮春时的情景,谓红稀小径,绿遍芳郊,是多么醉人的天气。莺藏翠叶,燕隔珠帘又是如何令人迷恋的时光;其修辞造句之美,百读不厌,婉若置身其中。
有曲之灵活者:
黄莺儿(美人秉烛) 沈青门
饮罢月朦胧,照郎归,绣户中;银台绛腊含羞捧。露纤纤玉葱,映盈盈芳容;偷回笑脸娇波送。怕东风半途吹灭,佯把袖梢笼。
你看它句子长短不齐,声调忽平忽仄,高高低低,描写得若隐若现,而呼之欲出,简直像一幅活动电影。决不是诗能写得出,词能说得好的。又如马东篱的清江引野兴云: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天,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这又是多么潇洒自在的好作品。文而不文,白而不白,故不落于俚俗或迂腐,真是我们可以学的好榜样。
所谓“三无”,字无平仄,句无长短,韵无部类。此就其形式而言者。字无平仄,则字必参差错落,纵横成章,可以把诗的造句范围扩大,使人能畅所欲言,诗的意境便会生新,内容亦自然加强。句无长短,则句必起伏不平,波澜壮阔,有蓬勃生动之致。清人金圣叹与许青嶼书中说:
“诗如何可限字句,诗者人之心头忽然之一声耳,不问妇人孺子,晨昏夜半没不有之,……唐人撰律而敕命天下之人必就其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若果篇必八句,句必五言、七言,斯岂又得称诗乎?”
这对诗的意义与形式,说得如何透彻,我们从此便可认识作为文学批评家的金圣叹,纯粹是主张作诗要自由,而不必受到字句的限制,是很明显的事实。同时胡适之先生也说:“句法太整齐了,就不合语言的自然。”任中敏先生在《曲谐》中批评冬心先生的自由诗道:“此种长短句,信口讴歌,不入寻常词曲之宫调腔板,其句法卓怡处,亦诚非寻常词曲所能囿。”而且又批评明代叶怀庭的《纳书楹谱》云:“统观各集时剧散套中,多随意为长短句,无一定牌名格律。”因此可知,元曲到了明代便已有人不受其一切规律而自由写作了。韵无部类,则韵比悠扬婉啭,铿锵悦耳,而有活泼爽朗之感。如果一定要以平水韵的东冬江支……为韵,则太嫌平淡,而不足以刻画尽致。所以,胡适之先生又说:“整齐划一之音节,没有变化,实在乏味,”乏味,便无生趣,无生趣,则死板沉闷决无蓬勃领会之妙。
因之,一首好的自由诗,在“三无”主义的“字无平仄”、“句无长短”、“韵无部类”的条件之下,尚需要备有“三有”主义所包含的:
1.充沛的意境:——真
2.动人的辞句:——善
3.和谐的音韵:——美
如果这三者缺一,则决不能称之为诗的。
一、充沛的意境:——在诗的意境“真”上看,如我们小时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以至于汤显歌、与地歌、烧饼歌、药性赋、击壤集、问天词及印度的医经、佛经等。论字句,三字五字七字不等,可以合三无中的“句无长短”。论声韵,平仄互押,高低咸宜,可以合三无中的“韵无部类”。但我们为什么不称它们为诗?因为其缺少“充沛的意境”的缘故。如在唐朝以白话作诗著名的王梵志有这样一首诗: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不过是藉诗说教罢了,何可称之为诗?拾得、寒山亦复如是。又如:
There is a man,
In the Strand,
With his hat,
In his hand,
虽也押韵,但说了个什么?可谓情景俱无。又如印度的一首临终祷文:
用黄金的盘,遮蔽了真的脸;
普霜啊!
让我这皈依者,可以看见。
句子也长短不齐,音韵也平仄互押,但有什么意境?有什么内容?
二、动人的辞句:——其次在诗的修辞——“善”上看。我们主张作诗是要修饰,但不需要雕琢。因为雕琢是陈腐,而修饰则是新鲜的。例如民间所流传的歌谣、花鼓,即在意境上,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但在字句上则粗鄙幼稚,鲠结淤塞,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诗的。如胡风诗的《献大哥》:
我将抱你而狂呼!
我将抱你而狂吻;
你身上的汗香和灰味,
带来了慈母的温存。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确有诗意,然全篇字句草率粗野,是不能以诗目之的。又如胡适之先生的《老鸦》诗: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顶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厌我,
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此诗字句长短不齐,韵亦四声通押,而且也有很深的含意,但我们仍旧不能称它为诗,因其无动人的辞句。在一般通俗之文章中,自然只要有显明的内质与文辞便可,但在抒发美感的诗歌中,却不能如是单纯,而是必须求其遣词命篇之完密优良的。
三、和谐的音韵:——再在诗的音韵“美”上看。有许多散文,的确是含有丰富的诗的意境,辞句亦甚动人,如: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李陵答苏武书》)。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者”(《苏东坡书》)。
其次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及“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何尝没有充沛的诗情与浓密的画意以及动人的辞句,然而我们也不能称它为诗,即以其无诗的“和谐之音韵”。另外还有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徐霞客的游记,袁小脩的日记,周作人译的《永井荷风》,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等等!其字的清丽,意境的高远,成为最优美的文字,然而我们也同样不能称之为诗的。又如李太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其字句、意境,可说完全是脱胎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太白不过把原有的散文句换成七字句,然后再加三个韵而已。因为有了韵,便是诗。如果没有韵,还不是跟经注一样?有什么稀奇?
因之,我们可以知道,在“三有”与“三无”主义下构成的诗,论意境则雅俗共赏,论修辞则文白互见,论字句则参差错落,论声调则抑扬顿挫,而成为最适合于自由歌咏的一种新体裁,虽类似元明散曲,然没有散曲平仄、牌谱、用韵之限制,无形中便形成一种代言之制。因为开口说话,是有其声音的高低,腔调的快慢,眼睛的转动,头脑的摇摆;以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许多动作来辅助其语言之不足;而表示出所说的话的意味。但我们在诗歌上,便只有凭其意境的优劣,辞句的雅俗,句子的长短,音韵的起伏……等等来决定其价值了。
原载中华民国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版的《青年向导》杂志第一卷第四期
台大长风社发行
共[1]页
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