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黄玉顺 点击:3648次 时间:2017-05-14 19:21:06

 【摘要】大陆新儒家存在着严重的“转型焦虑”,在政治哲学上存在着多种价值取向,诸如前现代的原教旨主义的儒家政治哲学、作为“现代性政治怪胎”的极权主义的儒家政治哲学、正常的现代性的儒家政治哲学等。当代儒家应有的问题意识是必须突破帝国时代的传统儒学那么一种“形上—形下”的基本框架,容纳八大现代政治价值:个体、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宪政、法治。

   

   【关键词】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现状与前景

   

   首先界定一下“大陆新儒家”这个概念。两年前,李明辉教授接受澎湃新闻网的专访,表明他“不认同‘大陆新儒家’”,即不认同“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①],引发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结果之一是:大陆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大陆新儒家”这个名称不应专指那么“一小撮人”,而应泛指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儒家群体。我本人也持这种观点。[②]

   

   一、两岸儒家政治哲学之共识与异见

   

   下面对两岸儒家政治哲学的异同的观察和分析,未必准确,因为我对台湾儒家的整体情况不是很了解。

   

   (一)两岸儒家之共识

   

   两岸儒家的思想学术固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既然都是儒家,当然有共识。最大的共识就是:儒家对中国和世界的当下与未来负有责任,包括负有政治责任。这是两岸儒家的一种“底线共识”。因此,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广义的“政治儒学”,亦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一直是儒学界的热点之一。

   

   (二)两岸儒家之异见

   

   1、两岸儒学差异的情况:比较而言,台湾儒家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更一致;而大陆儒家政治哲学的情况则非常复杂,这一点我待会儿进行分析。

   

   2、两岸儒学差异的缘由:

   

   (1)发展阶段不同:台湾社会的现代转型、包括政治转型已经完成,而大陆社会的现代转型还远未完成,两岸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因为发展阶段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台湾儒学更重视儒学与现代性政治价值的协调,而目前大陆儒学中却出现了拒斥现代性政治价值的倾向。

   

   (2)学术资源不同:

   

   台湾儒家政治哲学的儒学资源,主要是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熊十力、牟宗三一系,以及由他们推上去的宋明理学;而其西学资源,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今天在座的以李明辉教授为代表的康德专家就比较多,呵呵!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学术背景。

   

   而大陆儒家政治哲学的儒学资源不同。他们基本上、或者绝大多数都对现代新儒家、港台新儒家和宋明理学有一种拒斥倾向。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大陆新儒家更重视现代新儒家之前的近代维新儒学,乃至先秦儒学、汉代儒学;而其西学资源也很复杂,既有英美系统的哲学,也有欧洲大陆系统的哲学,其中德国哲学方面更重视现象学,此外还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等资源。

   

   二、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之现状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哲学主要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热点,即宗教哲学(狭义“儒教”[③])和政治哲学(广义“政治儒学”),我称之为“创教与干政”[④]。这两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在某些儒者那里甚至是统一的。这是大陆儒家方面的基本状况。

   

   (一)共同的焦虑状态

   

   大陆新儒家之所以非常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遍的心理焦虑状态。这当然与儒家传统当中的“忧患意识”传统密切相关。这种焦虑,源于对社会现实状况的不满和担忧。这同样是儒家“忧国忧民”传统的体现。尽管他们焦虑的具体缘由颇为不同,但都可以归为“转型焦虑”,属于百年来的“中国问题”,即由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⑤]

   

   (二)不同的价值取向

   

   大陆新儒家处在严重的分裂状态中,这是大陆目前社会撕裂状态的现实反映。今天大陆从学界到官方、到民间蓬蓬勃勃的所谓“儒学复兴”、“国学复兴”,其实有很多很不同的情况。我曾将大陆儒家的状况形容为“妾身未明”:“当今的儒家,可不就是‘人尽可夫’吗?除了‘老大嫁作商人妇’、或被老板‘包养’、改‘儒’姓为‘钱’姓的以外,时而嫁给‘左’家(左派儒家),时而嫁给‘右’家(右派儒家);时而随了‘马’姓(马克思主义儒家),时而随了‘自’姓(自由主义儒家);时而又姓了‘原’(原教旨儒家),时而又姓了‘后’(后现代儒家);……似乎‘名花有主’了,实则‘水性杨花’而已。”[⑥]

   

   这种状况,也体现在政治哲学领域,最主要的倾向有:

   

   1、前现代的原教旨主义的儒家政治哲学。这种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拒绝现代文明价值,主张回归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倡导君主主义、家族主义、父权、男权等。有的儒者更是公然鼓吹恢复“三纲”,反对人权、自由、民主等现代文明价值。这是如今大陆儒家内部很常见的一种思潮或倾向。

   

   2、作为“现代性政治怪胎”的极权主义的儒家政治哲学。今天的某些“儒教”论者、“贤能政治”论者等等的论调,皆属这个范畴。这种思潮的特征之一是:貌似复古、实则属于一种现代极端现象,我多次称之为“现代性的怪胎”——极权主义。这种思潮的另一个特征是与民粹主义的结合,所谓“毛儒”是其典型。这种思潮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与权力、国家主义、或曰极端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国内问题上是极权主义倾向,在国际问题上是帝国主义倾向。这是刚才李明辉教授所讲的重点之一,民族主义或者民族国家的问题。

   

   这些问题,这里没有时间展开。但李教授刚才有个观点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跟安德森(Benedict R.Anderson)的说法一致:民族国家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⑦]。怎么会是“想象的共同体”呢!民族国家绝不是什么“想象的共同体”,而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

   

   以上两种思潮——原教旨主义和极权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现代化歪曲为西方化,从而反对西方,而实质是以“中西之异”来掩盖“古今之变”,以抗拒“西方”的名义来抗拒现代文明价值。所以,以上两种思潮经常会结合在一起,而目前这两种思潮在大陆儒家内部颇为强势。

   

   3、正常的现代性的儒家政治哲学。这种立场的基本特征,就是寻求将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价值结合起来,探索两者之间的融通。我本人是属于这个范畴的,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三、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之前景

   

   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前景的看法。

   

   (一)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应有的问题意识

   

   1、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及其观念前提

   

   撇开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认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要不得的,应该回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此姑且不作价值评判,这种取向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社会、包括中国社会必然现代化或者现代转型,那就必然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如果既要追求现代性或现代化,又要利用传统儒学资源,那么,这取决于对真正的儒家传统的正确判断,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这是因为:

   

   按照传统的理解,儒学不外乎就是“形上学—形下学”两级观念架构。那么,由此出发进行分析:(1)传统儒学的形下学,比如说帝国时代儒学的形下学,就是以“三纲”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建构。这套东西,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适用的,否则就与现代性取向相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须与原教旨主义者讨论。(2)从哲学的奠基观念上来讲,正是为了论证以“三纲”为核心的前现代的伦理政治价值,帝国时代的儒家才建构了前现代的儒家哲学的形上学,包括心性本体论等宋明理学的内容。这套东西,在我看来,今天也是不能照搬的,因为以上的形上学与形下学之间,是一种密切的奠基关系。

   

   那么,如果儒学就是如此这般的“形上—形下”两级观念,那就意味着:如果要选择现代化、走向现代性,那就必须彻底抛弃儒学。

   

   2、上述观念前提的解构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我们既要坚持儒学,又要坚持现代化,这意味着:帝国时代的传统儒学那么一种“形上—形下”的基本框架,必须突破;真正的儒学,恐怕不是这种“形上—形下”的二级架构可以涵盖的。

   

   我这些年来所做的“生活儒学”,其实就是想做这个工作。儒学绝不仅仅是“形上—形下”这么一种二级架构;在孔孟那里,儒学还有着更加本源的思想视域、观念层级,而被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所遮蔽。今天的儒家,必须在这种本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才可能有效地切入现代性。

   

   (二)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应有的价值取向

   

   限于发言时间的规定,我只能简单地讲一讲。今天,儒家政治哲学必须容纳八大现代政治价值:个体、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宪政、法治。

   

   最后补充一点: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以及后来的港台新儒家,尽管他们的哲学视域与我的不同,但至少在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我是赞成的。所以,在李明辉与一些人的辩论中,我是支持李明辉的。我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谈到,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当今的大陆新儒家比起牟宗三那一代人来讲是大大地退步了。[⑧]

   

   注释

   [①] 李明辉:《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见“共识网”(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zhongxi/20150126119523_all.html)2014年12月。

   [②] 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回应李明辉先生》,《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此文首发于“共识网”(www.21ccom.net)2015年11月)。

   [③] 参见黄玉顺主编:《庚寅“儒教”问题争鸣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④] 黄玉顺:《当今儒家的“创教”与“干政”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点评发言》,载《当代儒学》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⑤] 参见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界》2009年第3期。

   [⑥] 黄玉顺:《儒家“妾身未明”之际》,首发于“共识网”(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zhongxi/20150824128201_all.html)2015年8月。

   [⑦]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吴睿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

   [⑧] 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回应李明辉先生》,《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

   

   原载《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共[1]页

黄玉顺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