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新闻 >> 学术版块 >> 仲伟民先生在终身成就奖典礼上的演讲辞
学术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学术版块
仲伟民先生在终身成就奖典礼上的演讲辞
来源:川大哲学网 作者:川大哲学网 点击:5973次 时间:2013-09-02 16:38:23

尊敬的李学勤教授,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贺李学勤先生荣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作为一个清华人,我感到莫大的骄傲和自豪!

其次,感谢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成都贺麟基金会,你们为学术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感谢成都市政府和金堂县人民政府,是你们为这个奖提供了一个平台!

昨天蒋荣昌教授让我做个致辞,我诚惶诚恐,但的确无法推辞。昨晚我琢磨很长时间,发言该讲些什么呢?李先生的学术成就,在评委们的评议书和刚才的颁奖词中已经写得非常全面,不用我再多说了;我来代表清华大学?肯定也不合适,第一是我的身份代表不了清华大学;第二,更为重要的,这是一个民间奖项,其评奖过程、评奖程序都充分体现了公信力,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了学术的良知,任何官方机构都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因此,我仅以我个人的名义,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929年,冯友兰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题为《一件清华当作的事情》的文章,他说:“在德国学术刚发达的时候,有一个人说,要想叫德国学术发达,非叫学术说德国话不可。我们想叫现代学术在中国发达,也非叫现代学术说中国话不可。”冯先生所说“叫现代学术说中国话”,最初的本意其实是呼吁要将外文书译成汉语,让大家来读汉语来接受新思想。这在20世纪初期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他的这句话拿到今天理解,我认为意义更大。为什么?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其生命力是根植于语言之中的。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德国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也就是说,每个民族文明的精髓都蕴含在该民族的语言之中;中国文明的精髓当然就蕴含于汉语之中。因此,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用汉语表达中国学术;从学术论文撰写到发表、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应强调汉语的中心地位。我曾写过一盘小文章,题目就是《只有汉语才能真切传达中国文化精髓》,这一观点我仍然坚持。

在这方面,李学勤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向李先生致敬!

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不希望这个奖项将来改名为“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没有“汉语”两字,我认为这个奖项就没有了灵魂。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说法,叫做学术“国际化”;可在我看来,很多所谓国际化的做法,其实就是“崇洋媚外”。“崇洋媚外”这个词汇,大家已经不再常说了,好像已经消失了,但是,在学术界这个词汇却正在深入骨髓,只不过是变了一种美丽的说法而已。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海龟就比土鳖吃香,越是名牌大学,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而在学术评价方面,最典型的就是SCI/SSCI崇拜,也就是对以英文发表论文的崇拜。

如果说盲目或不恰当的国际化仅仅是一个愚蠢的做法,我们便不去理他。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做法已经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损害问题。这里,我主要指人文科学的片面国际化将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地位,损害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却是我们自己独有的,很多内容是只能用中文来表述、阐释和理解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坚信:中国化的就是国际化的,否则就什么也不是。比如,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古文,中国的诗词歌赋,等等,你如何用英文精确表达?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解读简帛文字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无论你是何方神圣,如果你不懂中国古文字,就别来碰它。我们不可能要求简帛研究者主要用英文来写作,更别说主要拿到英文期刊上去发表了。

国际化涉及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当然谁都知道目前国际化语言是英语,但是这里面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英语化就能国际化吗?不知在座的诸位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我不反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我反对的是盲目的或荒谬的国际化,反对以英文化代替国际化,反对以欧美化代替国际化,因为这样的国际化不仅会大大损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会使我们与发达国家渐行渐远,尽管GDP可能越走越近。

基于这一点,我也希望奖项的名称中保留“汉语”二字,蒋荣昌教授在6年前撰写的宣言中,强调通过阅读来确立共识的重要性,我想他这里所说的阅读应该就是汉语阅读;更希望“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在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

2013年7月8日

共[1]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