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新闻 >> 访谈录 >> 终身成就奖获奖人李学勤先生演讲辞
学术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访谈录
终身成就奖获奖人李学勤先生演讲辞
来源:川大哲学网 作者:川大哲学网 点击:8738次 时间:2013/8/12 12:08:56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是我最感光荣和欣幸的日子,在这里谨向您们大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生于1933年。1952年,也就是我19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中国科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到现在已有60来年了。可是我从未想到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蒙受这样的荣幸。大家给我的荣誉,刚才会上对我的介绍,多有溢美之处,我实不敢当,只能再次向大家致谢。
今天给我的荣誉,是对我多年努力的高度肯定。若干年来,我对来访问的朋友总是说,我的前半生“乏善可陈”,“不足为训”。我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有学无常师,但我一直是幸运的,多年来得到许多位前辈学者的支持、教导和帮助。我的点滴成就,都和前辈学者的关怀分不开。今天我想乘这个机会,怀想他们,纪念他们。
曾有人说我有“家学渊源”,是不合事实的。我是独子,没有兄弟姊妹,从小身体不太好,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父亲虽是知识分子,但与我走的专业道路全无关涉。从小他没有教过我任何知识,他英文很好,也没教过我一个字。可是他一向支持我走自己想走的路,给我充分的自由。最近人们常提到“虎妈”,我的父母可不是那样,这是我的一大幸事。
我受高等教育时间甚短,只念了一年。1951年我以第一志愿考进清华大学哲学系,当时是因为读过金岳霖等先生的书。这一年没有上多少课,还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夏天,便由于自己学了甲骨文,有一些成果,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在当时也是不寻常的事,得到金岳霖先生和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的帮助,这又是我的一大幸事。
我的幸运尚不止此。1953年底,由于偶然机缘,我见到了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而到了新建立的历史研究所,做了侯先生的助手,专攻中国思想史,当时工作重心在隋唐宋明一段。“文革”后,才又转回先秦史、考古和古文字学。在历史所50年间,换了多种学科,杂而不纯,所以我只好自称“杂学”。直到2003年,我才调回母校清华。
回想几十年来,道路复杂曲折,由哲学到考古,从逻辑至古文字,对象或虚或实,时代有古有近,但我自觉每一转折,都能从中得益。在这里我个人特别的体会是,学术本是统一的、一体的,总是互相贯通。我们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接触、认识和体认,本来是一个整体,而正是在这样接触、认识和体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学术界的一个因子、一个链环。
这几天,我第一次读到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六年前的宣言”,很为之震撼。这篇“宣言”说人文学科的学术界已经(或至少是已濒于)“土崩瓦解”,因此其设立的目标,就是要“重建因为阅读的流失而销声匿迹的学术界”。我认为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思考。
这里讲到的“阅读”,我想了许久,认为所指的乃是凭借文字而实现的文化、思想、学术的传播、融合和交流。要知道,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文字,才会有文化、思想、学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布,而所谓“阅读”,应该即是承续和发展前人所奠立的文化、思想、学术,特别是贯穿于文化、思想、学术中间的精神。有了这样的承续和发展,或者说传承与创新,才有真正的学术界,才有可能实现北宋张载所讲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不起,我可能已经说得太多了。请再允许我在这里表明,永远不会忘记大家给我的荣誉和鼓励,一定不负各位对我的关注和肯定。
    谢谢大家!
 
 
 
                                            李学勤
                                        2013年7月8日

共[1]页

上一篇: 没有数据! 下一篇:陈嘉映:无法还原的复杂
相关推荐:·终身成就奖获奖人李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