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投票箱 >> 史学
投票箱
终身成就奖
终身成就奖-葛兆光

 

葛兆光先生,原籍福建,1950年生。
    1968年,贵州省凯里第一中学毕业。
    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毕业。
    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1984-1992年,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199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教授。
    1994年6-9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9月-1998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1月-7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2-9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10-1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复

旦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宗教与文化史。

    已出版著作有:
    《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台北东华书局.1988. 韩文本,韩国汉城东文选书店.1990.本

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
    《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台北东华书局.1988. 日本东京东方书店.1993.韩文本,韩

国汉城东文选书店.1993)
    《古代诗文要籍详解》(与金开诚合作,北京出版社 1988)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89,修订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修订本《唐诗选注》,1998)
    《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 1993;台北,风云时代出版社,1996;韩文本,韩国釜山,中文出版社

,1996)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以及随笔集:
    《门外谈禅》(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
    《佛影道踪》(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4)
    《考般在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并不遥远的历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丰子恺护生画集选》(中华书局,2000)

    另有翻译书:
    《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葛兆光讲座整理  

 

我一直在做一项工作,就是媒体对于我们专业一些离奇的报道。比如《印第安人祖先是中国人》《伊甸园在云

南》,《崔莺莺是酒店女招待》等等:)(展示)
我对媒体是又爱又恨,你们多少具备一点常识把,在座都是将来传媒工作者,我提这么一点希望。


1993年李泽厚回国,感到失望,说这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代。在历史的分水岭,李泽厚还是停

留在20实际80年代的十年\"文化热\"的时代。80年代的文化热虽然披着文化的外衣,实际上是有政治内涵。那

个时候全民谈文化,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是借文华批判政治,要求历史传统对现代中国历史负责。从

贾平凹,王安忆韩少功等的\"寻根文学\",都是对80年代中国政治,对现代化,传统的批判。人们厌倦了80年

代的主流文化和儒家文化,试图从其他方面寻找资源。

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灵山》讲的是佛教道教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为什么这部作品会获得

诺贝尔奖?高对中国的记忆仍然停留在80年代的中国,那个时候主流阻碍了中国人的精神,于是作者从西南少

数民族中寻找精神,显得魅力四射。这一点给欧洲人一个惊喜,这是他们所未见的中国,即使他们的汉学家也

感到惊奇。

1989年的《河殇》便是一个证明,现在很难想象中央电视台会在黄金时间播出这样的电视剧。李泽厚代表得就

是那个时候的矛盾心理。他看到了一个\"学术热\"的时代,但是无论是陈寅恪,还是王国维,有多少人真正读

懂他们的东西呢?李泽厚错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学术史的时代,于是他感到很失落,回美国去了。

那么,为什么\"学问家会上天\"呢?其实是一种文化积淀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结果,也就是\"孔颜乐处\"。中国

现代人的文化心里结构其实对现代化不适应。90年代初,文化热突然停止,因为原来那套语言不合适乐。以往

人们是用不谈政治来谈政治。89以后随着文化理想的破灭,也就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时叙述方

式也要发生变化。
从文化史热到学术史热,原因可以归结为下面三点:

1,     从80年代批判僵化政治,到重写历史,对现实评价的转变。人们从在热的烙铁上跳舞的浮躁一下子变

得噤若寒蝉,于是很多人潜心学术。

2,     \"新世纪\"这个词汇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很奇怪,我们竟然把洋人的一个宗教有关的节日当作历史

的分水岭。这时出版社都在总结,回顾学术史等等,于是大家都开始总结。

3,     大陆文史界50-80年代禁锢后,80年代的泡沫学术,人们认为20年代才是中国学术的辉煌时期,于是

想与20年代续写香火。


9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化界正式分离,那时有一个话剧叫《街上流行红裙子》,在西方后现代才没

有时尚,但是在中国已经没有,你看,无论你是嬉皮士雅皮士还是什么,现在全都一起上了街。经济学家,史

学家,文学家各吹各的号。80年代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现在角度不同立场也不同了,表

面的同一性消失了。为什么呢?
因为处境在变化,政治意识形态隐身,知识分子变成既得利益者,没有批判意识,变成温和批评者。知识分子

面对着两面压力:一是政治从各种渠道渗透,传媒取代政治,制度化的传播,你想控诉,但是已经找不到对象

。二是匿名市场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舒服的被控制,这种朴素的世俗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恰恰相得益彰。

90年代思想史热潮又出现,但是仍然是在80年代的延长线上,古代和现代是统一的,历史是合理性与合法性的

源泉。也表现中国试图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得习惯。80-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自由主义

和新左派。这很正常,因为\"好的价值都是相互冲突的\"。
90年代出现思想热的原因:
1,90年代后中国学术的自主性本土性意识出现,警惕西方。\"让思想说汉语\",但是我们看到\"思想都在说胡

话\",胡,不就是西方吗?于是有人说,我怎么看到一个字一个字崩出来是汉语,连到一起就成了外国话呢?
2,20世纪70年代,随着建设,地下挖出了很多东西,历史叙事一次一次被冲击,重新叙述。
3,回应国际学者。要求和西方主流学术界说话,而不是和西方的汉学界说话。
4,眼睛仍然看着当下中国。你说五四以来的当下中国是延续还是断裂,五四反传统真是反传统吗?我认为,五

四批判的是他们想像和建构的传统,打倒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再比如,1949年中国思想史是断裂还是连

续的时段?我认为,政治王朝得变化,并不代表思想的变化和断裂。还有,有人说,毛泽东是封建专制君主吗

?台湾还有人说,将经国是专制君主。这里都有一个错误,就是民主的对立面是独裁制度,而不是独裁的人。

有人说,毛泽东是以反现代形式出现的现代人物。
总结一下,就是变中有不变。变是热点,不变就是学术背后是政治。
现在我只关心三个话题:
1,     让思想说汉语。这里,我有一个想法,20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常常以世界主义的面目出现,而世界主

义常常以民族主义面目出现。比如我自己,我常说自己是世界主义者,但是实际上我是民族主义。
2,     公众历史。这里媒体人士要有责任。要负责任,让历史走进公众。
3,     重新阐释历史时间和空间。
最后,就是我对传媒爱恨交加,因为人文学科就像是黄昏帝国,而传媒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啊:) 

附: 葛兆光 文集

共[1]页

姓名:
 E-mail:
                                  更多评论内容
内容:
如果你同意该学者获得终身成就奖,请给予推荐评论(100字以上),并点击投票。
如您有不同见解,请转至论坛集中发言,我们将认真对待您的意见。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