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经济学 >> 详解中国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路线图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经济学
详解中国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路线图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刘晓翠 点击:35247次 时间:2015/3/15 22:59:15

 中国解决地方巨额存量债务的方法之一是债务置换。本周来经过媒体报道、市场猜测、政府辟谣、媒体深入报道等事件发酵,地方债务置换的路径已经大致清晰,见闻整理了各方的报道和观点,描述置换的路线图:

   1,什么是债务置换?

   置换存量债务,就是在财政部甄别存量债务的基础上把原来融资平台代表政府的理财产品、银行贷款、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置换成低成本、期限长的债务。存量债务中属于政府直接债务的部分,将从短期、高息中解脱出来,变成长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债务。

   2,为什么要债务置换?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分析人士称,对存量债务进行债券置换,一方面是改变存量债务中期限错配的现象,延长借款期限;另一方面则是改变目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务结构,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来替换掉原来成本较高的借债。

   3,今年债务置换的额度是多少?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日出面澄清,国务院明确批准置换的规模是1万亿,有关置换3万亿地方债的传闻是空穴来风。

   根据财政部的匡算,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一年可减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缓解地方支出压力,也让地方腾出部分资金加大其他支出。

   4,地方债置换额度如何分配?

   关于这个问题,朱光耀表示财政部会马上公布具体计划。但根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山东省获批400多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安徽省的额度是300多亿元,江西省为200多亿元,而广东省则获得500多亿元额度。

   至于这个额度是怎么来的,报道援引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的话说,就是“主要是以债务存量作为参考标准,综合考虑2013年6月底之前审计署审计的债务存量以及当年要到期的债务规模,再用系数进行换算得到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还提到,2015年作为置换债券的第一年,1万亿规模在分配上将会向中西部倾斜。1万亿额度的分配,有依据各省目前还债压力、债务期限等指标。

   “虽然东部省份存量债务规模较大、占比较多,但在置换债券额度的分配上将会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因为中西部省份现金流压力、负债率等指标相对较高。”上述报道称。

   5,置换的债务谁来发?谁来买?

   置换债券的发行方式将参考自发自还地方债,由各省在额度内自行向商业银行等市场机构发行。

   “置换债券和地方自发自还地方债一样都是政府债券,发行是一样的,只是用途不同。一般债券发行用于弥补公共预算建设资金的不足,置换债券发行是为了把原来到期的债务置换出来,一方面可以减轻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延缓债务期限。”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对《经济参考报》表示。

   6,除了债务置换,存量地方债还有那些解决思路?

   楼继伟在3月5日答记者问中表示,化解存量债务有解决思路。具体包括三方面:

   ①那些有一定收益或者可以改造成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的项目,可通过PPP模式化解;

   ②部分完全公益性融资平台举借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通过债券置换,使得债息降下来;

   ③部分银行借贷的债务,按照契约原则,谈判对债务进行重组,逐步解决。

   7,为什么有分析将债务置换联系到QE?

   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央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因此美联储QE的做法在中国不具备法律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迂回的路径。

   民生证券提到,央行可以通过PSL或再贷款给商业银行A(或政策性银行)去购买用于置换商业银行B对城投贷款的债券,有点类似QE,并且可以绕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限制。

   此前经济学家刘煜辉在文章中分析的置换方法也与此类似:

   能够达成置换目的的(期限长、成本低)我看也只有一种方式(外科手术):某种类财政机构将银行无法清偿的政府债权转移过来,置换成低成本的准财政机构的债券。有点像停息挂帐,商业银行要流动性时可以将其抵押给央行做PSL,有点像央行QE。

   但不管以后央行会不会参与,就目前而言,已经明确的债务置换思路和QE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置换是以新换旧,会使债务久期延长、降低风险,因此这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这和美联储通过QE直接印钱在市场上购债是有本质区别的。此外,债务置换是财政政策,而QE是货币政策,二者不可混淆。”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

共[1]页

刘晓翠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