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熊林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熊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学勤先生评议书 点击:1014次 时间:2013-7-6 9:22:03
“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生成就奖”评语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熊林
 
 
在历史组中,基于两位候选人(李学勤教授和葛剑雄教授),我推荐李学勤教授为“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李学勤教授本人曾对自己的工作这样加以回顾和评说:“我这些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的历史文化。……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特点,是必须涉及多种学科。在狭义的历史学以外,还得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等方面。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甚至需要外国古代的知识。……我在先秦历史文化这个领域里摸索前进的步履,是踯躅曲折的。……起初由甲骨文和殷商考古着手,又辑集整理战国文字。20世纪60年代,因深感积累不足,转而侧重金文以及青铜器的研究。70年代,有机会参加新出土简帛的整理考释工作,又跨入新的学科范围。出于一连串主观、客观的原因,对于许多重要问题只能浅尝即止,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今天这个领域有关的各学科或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化,信息量迅速增长,要想在一个学科中保持前沿位置都是非常困难的,像我这样‘横通’的经历自然不足为训。”(见《通向文明之路》,李学勤著,“《李学勤文集》自序”,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81-382页)李学勤教授的这一自述,一方面表现出了一位学者的自谦和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大半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及其工作的概括和总结。
李学勤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字方面的研究,在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历史文化的领域均有不俗的成就和建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个人以为,李学勤教授这代学者的学术生命大多也由此方才真正开始),李学勤教授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文字,集结成书的超过30种,这些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李学勤教授在其学术道路上的真正劳作。从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中可以看出,李学勤教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尤其注重和擅长将古代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成果相结合,纠正前人的疏漏,得出新的结论,且在论说中充满家国情怀。
就我个人的阅读,我认为李学勤教授在80年代后的工作和论述有两个重要维度,可以概括为“走出疑古时代”和“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维度也可以概括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它们也分别是李学勤教授《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这两本论文集的导论和代前言。这两个标题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和志趣相辅相成;后者可视为目标或结果,前者可视为通达该目标的道路和方法。就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李学勤教授本人曾这样加以论说:“《走出疑古时代》是我十几年前出版的一本论文集。书名是移用我1992年在北京大学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发言整理稿的标题,但其中想法可追溯到我1981年的‘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和稍后的‘对古书的反思’。”(见《通向文明之路》,第500页)我以为,李学勤教授之所以要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和“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那是因为在他看来,过去“疑古”时代的学者基于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基于当时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本着学术的精神和学者的使命,得出中国古代文明并非如曾经以为的那么久远;而现在基于学术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对于前人所做过的工作,我们能够加以重新审视;对于他们未做过的工作,我们可以加以担负。所以,李学勤教授本人才会说,“我们要讲理论,也要讲方法。我们把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结合起来,这是‘疑古’时代所不能做到的。充分运用这样的方法,将能开拓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走出疑古时代》,第19页)。“疑”,并非那种为了怀疑而怀疑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从事学术探究所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和态度:“每一件事都应加以怀疑。”(De omnibus dubitandum.);因此,无论是“疑古”还是“走出疑古”,背后都隐含和体现着充满反思性精神的“疑”,因为没有对“疑古”的“疑”,也就无所谓对“疑古”的“走出”。“古”,也绝非只能对之生起某种幽情和瞠目打量的遥远过往,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那世代生成的生生不息的传统;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只有“计算”之心,而无“算计”之情。
然而,正是这两点,既是李学勤教授用力甚多、贡献最大的地方,也是引起批评最多、争议最大的地方。任何严肃的事情都意味着会有严肃的争辩。无论是“疑古”还是“走出疑古”,都是严肃的事情,都是学者的事业;“早”和“晚”也绝非某种价值先行的目标,而是可以纠正的学问之结论。如果一切价值都可以重估,那么,曾经以为的那种中国古代文明无论是就其时间的长短还是就其精神气质,当然也可以重估。
2006年“四川大学大学哲学研究所”基于下面这一核心观念和基本目标而设立了“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那就是:“与所有读者一道重建因为阅读的流失而销声匿迹的学术界。与试图恢复此前不断被打断的那种朴素阅读传统略有不同,我们希望我们在此提倡的阅读将建基于明确的反思性理由之上。”基于我个人对李学勤教授相关论著的阅读(不是作为该领域的专家,而是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的阅读经验),我认为李学勤教授一生的工作和成就符合这一核心观念和基本目标。

共[1]页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