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江苏淮安人,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先秦史、古文字与青铜器研究。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概要》等。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朱凤瀚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
来源: 作者:朱凤瀚 点击:151次 时间:2009/8/18 22:57:23
一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贵族在龟甲、兽骨等占卜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事项的文字,也包括少数刻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
近百年前,1899年的秋季,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维卿)带着一种特殊的“古董”——一些沾满泥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到北京求售于当时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1]。这位范先生不会料到,他拿来的“古董”会使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为之震动。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殉国,他虽曾用重金搜求甲骨,并悉心考察过甲骨,但未及留下有关的文字。稍后收藏甲骨的刘鹗受罗振玉的鼓动,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铁云藏龟》,并在自序中正确地说明甲骨文乃是“殷人刀笔文字”。由此,殷墟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并逐渐成为一些金石学家乐于收藏与研究的对象,而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也应从这一年开始。但甲骨出在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直到1908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1910年罗振玉在该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指出,小屯甲骨“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自此,甲骨文的时代与性质已被认清,而安阳小屯的名字即与殷墟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了。
殷墟甲骨文与敦煌文书,新疆、甘肃、内蒙等地的汉晋木简,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被学术界视为19、20世纪之际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2],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最系统讲商史的是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殷本纪》;即使连公认为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在西周时期被改造过的文章。由于文献奇缺,更缺乏同时代的文字史料,以至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胡适仍主张“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3]。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4],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殷墟卜辞后编》上8?14+《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10),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致讹。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二,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5],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三,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6]。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7]。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8]。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四,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光绪九年(1883年)刊行的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以金文资料充实、修订《说文》,为中国文字学向近现代文字学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从此“中国文字学就到了一个新的时期”[9]。
注 释:
[1] 与王懿荣几近同时开始收存殷墟甲骨的尚有天津的王襄、孟定生。据王襄遗作《簠室殷契》(《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在1898年范寿轩即曾在天津与王、孟二人讲过“河南汤阴出骨版,中有文字”,孟氏认为是“古之简策”,促范氏往购。是此年学者中并未有人见过甲骨文。至第二年10月,范氏又来津将售与王懿荣所余骨版售予孟、王二氏。
[2] 见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
[3] 《自述古史观书》,收入《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 收入《观堂集林》卷9,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陈寿《三国志》卷一三《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6]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7] 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8] 李济:《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1930年。
[9]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1月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室及其他商人贵族在龟甲、兽骨等占卜材料上记录与占卜有关事项的文字,也包括少数刻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
近百年前,1899年的秋季,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寿轩(维卿)带着一种特殊的“古董”——一些沾满泥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到北京求售于当时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1]。这位范先生不会料到,他拿来的“古董”会使中国甚至世界学术界为之震动。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殉国,他虽曾用重金搜求甲骨,并悉心考察过甲骨,但未及留下有关的文字。稍后收藏甲骨的刘鹗受罗振玉的鼓动,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籍《铁云藏龟》,并在自序中正确地说明甲骨文乃是“殷人刀笔文字”。由此,殷墟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并逐渐成为一些金石学家乐于收藏与研究的对象,而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也应从这一年开始。但甲骨出在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直到1908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1910年罗振玉在该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指出,小屯甲骨“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自此,甲骨文的时代与性质已被认清,而安阳小屯的名字即与殷墟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了。
殷墟甲骨文与敦煌文书,新疆、甘肃、内蒙等地的汉晋木简,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被学术界视为19、20世纪之际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2],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最系统讲商史的是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殷本纪》;即使连公认为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在西周时期被改造过的文章。由于文献奇缺,更缺乏同时代的文字史料,以至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胡适仍主张“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3]。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4],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殷墟卜辞后编》上8?14+《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10),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致讹。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二,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5],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三,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6]。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7]。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8]。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殷墟甲骨文发现的重要意义之四,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光绪九年(1883年)刊行的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以金文资料充实、修订《说文》,为中国文字学向近现代文字学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从此“中国文字学就到了一个新的时期”[9]。
注 释:
[1] 与王懿荣几近同时开始收存殷墟甲骨的尚有天津的王襄、孟定生。据王襄遗作《簠室殷契》(《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在1898年范寿轩即曾在天津与王、孟二人讲过“河南汤阴出骨版,中有文字”,孟氏认为是“古之简策”,促范氏往购。是此年学者中并未有人见过甲骨文。至第二年10月,范氏又来津将售与王懿荣所余骨版售予孟、王二氏。
[2] 见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
[3] 《自述古史观书》,收入《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 收入《观堂集林》卷9,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陈寿《三国志》卷一三《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6]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7] 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8] 李济:《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1930年。
[9]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1月版。
共[1]页
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