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等。
点击排行
1. 辛亥后许多人还在等真命…
2.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3. 从传统“士”到现代知识…
4.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
5. 新春谈“心”
6. 一次传统,两次革命——…
7.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
8.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
2.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3. 从传统“士”到现代知识…
4.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
5. 新春谈“心”
6. 一次传统,两次革命——…
7.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
8.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2009-02-27 20:10:29
前言 下面这篇文字是我用英文撰写的一篇解释性的长文——《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试探》中的第二章,由《二十一世纪》托盛勤、唐古译为中文。《二十一世纪》这一期是关於“轴心突破”的专号,编者因为此章与之有关,特将拙文收入其中,以供读者参考。我愿意趁此机会向编者和译…详细内容>>
新春谈“心” 2009-02-27 20:28:16
《文汇报·笔会》倡议在新春伊始之际,对中国传统价值作一次回顾和展望;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构想。为了响应这一构想,我决定择谈“心”为题。我为什么要谈“心”呢?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心”始终被看作一切精神价值的源头,从先秦到晚清都是如此。孟子有一句话最能传达这…详细内容>>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2009-03-02 22:33:33
前 言 今年(2005)恰值中国废止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二十一世纪》决定推出一期纪念专号。早在一年之前,我已接受编者的稿约。但不料在预定撰写期间,别有他事相扰,不克从容着笔。本文是在忙乱中挤出时间写成的,草率谬误之处请编者与读者原谅。 如果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立「五经博士」和「弟子员」…详细内容>>
从传统“士”到现代知识人——《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言 2009-03-03 22:41:59
《士与中国文化》初版刊行于1987年。十五年来我在同一园地中继续做了一些垦荒的尝试,现在趁着再版的机会,选进了论旨最相近的论文四篇,以扩大新版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以下让我先对新版的内容稍作说明,然后再提出一两点通贯性的历史观察,以为读者理解之一助。 新版《士与中国文化》有些什么不同 第一至第八篇…详细内容>>
一次传统,两次革命——关于西方科学的 2009-03-09 23:26:44
我的老朋友陈方正兄费了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早在撰写期间方正便已约我为此书写序。虽然我是一个十足的科学门外汉(“ignoramus”),当时却一诺无辞,大胆地接受了这任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半个世纪…详细内容>>
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2009-03-25 23:08:32
能够成为2006年“克卢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知识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详细内容>>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2009-05-03 22:40:43
五四运动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五四是指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四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则指在这一天前后若干年内所进行的一种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这一文化或思想运动,其上限至少可以追溯至两年以前(民国六年)的文学革命,其下限则大抵可以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北伐为界。本文所说的五四运动是…详细内容>>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2009-05-15 23:07:39
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创办之际,余英时先生欣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国学&ldq…详细内容>>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2009-06-09 23:25:04
前言 最初我想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自我(self)的问题,也就是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中,中国人对自我的态度、看法是否有所改变的问题。现在正式写出来的题目是“个人观”,所以我在下面也将略作调整,以免文不对题。好在“自我”与“个人”关系很密切,内容调整并不太困难。现代中国人主要…详细内容>>
两种文化的百年思索 2009-07-02 08:30:26
前言 中院副院长朱敬一先生约我为他所策划的「时报科学与人文」版撰稿,谈谈中国人文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我很理解他的关怀,所以一口答应了下来。及至开始运思时,才发现这篇文字实在不易下笔。 「人文」的范围如此广阔,我的知识又极其有很,真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惶恐。最后我决定从一百年来西方人文研究…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