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程志华,1965年生,河北武强人。1983年至1987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其间,2003-2004学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系学习。现任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副主任、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
点击排行
1. “即世”而“出世”之“…
2. 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
3.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
4. 牟宗三的风骨
5.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
6.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
7.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
8. 寂寞中的独体
2. 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
3.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
4. 牟宗三的风骨
5.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
6.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
7.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
8. 寂寞中的独体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程志华:切近与高远——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2009/1/1 9:56:43
摘 要:“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详细内容>>
生命的学问 ——牟宗三论儒学之特征 2009/2/27 20:05:16
牟宗三认为,人类哲学除了西方哲学作为一个骨干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骨干。或者说,除了作为“知识的学问”的“外在的形上学”的理路之外[3],人类哲学还有另外一个理路,即作为“生命的学问”的中国哲学。而且,这“生命的学问”由于是“直承心性”而开出,故它可以实现对…详细内容>>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2009/4/4 9:30:37
本文作者:程志华 胡素杰 [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详细内容>>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路 2009/4/5 14:08:54
摘要: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详细内容>>
中国哲学术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2009/4/26 0:18:41
提要:与其他很多学科一样,中国哲学学科也是依着西方的学术规范建立的。具体来讲,中国哲学学科是以相关的中国古典学术为材料、以西方哲学的范式为形式建构起来的。不过,术语系统的建立也是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方面,它既与材料相关,也与形式相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特有术语系统的建立才承载和支撑起中国哲学学…详细内容>>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① 2009/8/1 0:25:53
摘 要: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要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详细内容>>
“即世”而“出世”之“超世”——冯友兰的圣人观 2012/3/4 18:07:22
冯友兰认为,就“实用”的角度讲,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他说:“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就一方面说,真正可以说是不切实际,不合实用。”[1]他还说:“哲学对于其所讲之真际,不用之而只观之。就其只观而不用说,哲学可说是无用。如其有用,亦是无用之用。”[2]依着他对于“实际”与“真际”的区别,哲学对于“实际…详细内容>>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论科学何以可能 2013/2/24 22:42:46
[摘要]熊十力认为,科学何以可能是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而要证成此一大问题端赖于三个条件:其一,知识主体的形成;其二,现象界的客观存在;其三,现象界有规律可循。依着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基于对于佛学的认识,面对儒学发展的前瞻,熊十力对这三个条件分别进行了哲学上的证成。此一证成,在普遍意义上意味着所有民族都…详细内容>>
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 2013/2/24 22:43:38
摘 要:就基本精神来看,儒家以“人生”为视角,主张正视世俗世界,强调主体的责任担当,表现为“刚健”;道家以“场域”为视角,主张面对自然世界,反对人为的“勉强”,表现为“任运”;佛家以“人死”为视角,主张面对“彼岸世界”,反对“执著”世俗世界,表现为“出世”。因此,儒、道、佛对于人生具有不同的意义:儒…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