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萧延中(1955-),男,北京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点击排行
1. 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萧…
2. 《毛主席语录》之再观—…
3. 试论毛泽东“革命牺牲”…
4. 中国军阀与政治文化——…
5. 毛泽东在现代台湾的政治…
6. 毛泽东政治修辞的霸气天…
7. 中国崇“圣”文化的政治…
8. “身份”的颠覆与重建—…
2. 《毛主席语录》之再观—…
3. 试论毛泽东“革命牺牲”…
4. 中国军阀与政治文化——…
5. 毛泽东在现代台湾的政治…
6. 毛泽东政治修辞的霸气天…
7. 中国崇“圣”文化的政治…
8. “身份”的颠覆与重建—…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身份”的颠覆与重建——毛泽东晚年政治思想的伦理基础 2006/10/8 13:18:51
摘要:现代中国是一个伦理价值急剧转型的社会,其中“政治身份”又成为伦理价值转型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试图颠覆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政治“身份”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通过重建政治“身份”的途径,执著推进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对现代中国的…详细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趋向 2006/10/8 13:21:3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冷战”状态的缓解或质变,也随着中国内部政治战略的再度调整,西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出现了明显转向。在总体趋势方面可概括为:从“意识形态批判”走向“学术理路分析”;从“区域性政策研究”走向&ldqu…详细内容>>
如何解读毛泽东:一个导论──试论晚年毛泽东研究的四个层 2006/10/8 13:22:01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三年十二月号总第21期 本文只是对问题的假设,而不是对问题的证明。换言之,我们的目的是强调「问题」的複杂性,并试图提出证明这些问题的若干可能性构想。以此就教於专家学者。 一、问题的複杂性 早在1966年「文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详细内容>>
试论毛泽东“革命牺牲”的政治学——《革命的永生》解读及其它 2006/10/8 13:22:37
简介:萧延中(1955-),男,北京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罗伯特·J ·利夫顿是国际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他的著作《革命的永生》开拓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详细内容>>
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萧延中教授谈毛泽东 2006/10/8 13:24:36
[upload=gif]241/2006-10/200610813242271779.gif[/upload]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毛泽东对中国产生过如此重大影响,以至于有关他的话题都会激起争论。 萧延中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史教授,对毛泽东深有研究,著有《晚年毛泽东》等多本毛泽东研究专著。即将在凤凰世纪大讲堂主讲《解析毛泽东生命密码》,以…详细内容>>
“毛主义”话语的起源、性质与内涵——简评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 2008/4/26 2:37:24
对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 1916-1999)这个名字早已就耳熟能详了,他的基本著作也大部分译成汉语出版,如其中期的扛鼎力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晚年的聚精杰作《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等,如今其早期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的崛起…详细内容>>
“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 2008/4/26 2:37:46
[摘 要] 从“政治认知”的视角入手,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内在框架的基础要素。首先对“身体政治”做出了较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认知”的三个主要方面,最后讨论这种思维方式的认知效果和政治后果。 “身体政治”的认知路径,一方面具有简化和直观的…详细内容>>
“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华慈论卢梭、孟子与毛泽东 2008/4/26 2:38:15
1968年秋季,史华慈发表了《德性统治:"文革"中的领袖与党》一文,1978年夏季,他再添思绪,发表了《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一文。[1]这两篇相隔10年的重要论文,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流派,做出了至今发人深省的分析。史华慈试图证明:毛泽东发动"文革"运动的直接动因,虽不能排除政治…详细内容>>
《巨人的诞生》修订版自序 2008/4/26 2:38:39
《巨人的诞生》是1987年的作品,1988年出版,一晃已有16年了。一本书印行了这长时间,自然是早已绝版。至今还有朋友记得它,特别是近来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老友朱卫东先生还希望能再度印行它,这对我个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承担了&ld…详细内容>>
德性:群族禀赋的精神象征 2008/4/30 9:00:17
[摘要] 根据原始史料,本文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上,对中国传统思想中之"德"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德"具有"伦理"(ethic)和"道德"(moral)的双重含义。前者侧重于共同体的精神认同,是为"德性";而后者则侧重于良好的行为规范,称为"德行&q…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