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张志扬,又名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市人,1980年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点击排行
1. “逻辑与罪”的“与”
2. 第三种交往方式
3. 警惕“哈贝马斯”
4.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
5. 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
6. “唯一的”、“最好的”…
7. 日本西学之鉴——海德格…
8.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
2. 第三种交往方式
3. 警惕“哈贝马斯”
4.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
5. 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
6. “唯一的”、“最好的”…
7. 日本西学之鉴——海德格…
8.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2006/7/24 17:23:40
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它是…详细内容>>
日本西学之鉴——海德格尔忧虑东方艺术与西方概念相遇 2006/7/24 17:25:24
日本西学之鉴——海德格尔忧虑东方艺术与西方概念相遇1953年-1954年,海德格尔接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手冢富雄教授的采访, 1959年收入《走向语言之途》时,海德格尔用的标题是《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很有意思,“探问者”(Fragender)本来是日本人,海德格尔…详细内容>>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性的模态演化 2010/1/5 15:52:52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性的模态演化本文的动机来自两个问题:
一、以绝对同一性根据(纯意识或纯自我)为目的的胡塞尔现象学,为什么在它一产生出来时就被置换到它所悬置的生活世界中;以此必然同一性为目的的现象学方法,为什么在它一制定出来时就被广泛地用于其它领域而显示出偶在性与模态化特征?
二、当绝对同一性…详细内容>>
有意指的“意识”与无意指的“存在” 2006/7/24 17:29:56
有意指的“意识”与无意指的“存在” ——“3H”或“H-Kehre”引子:重提老问题1“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黑格尔、胡塞尔都是这样规定“意识”的。如果,意识不是对某物的意识,意识就无意识了,确切地说,是无所意识了,意识陷于黑夜。古希腊自…详细内容>>
罗马史的读法 2006/7/24 17:30:56
罗马史的读法 我想提醒走进罗马史的读者,你是有备而来,还是无备而来? 不论有备无备,四座门横陈在前,你将如何择其门而进出? (走走看看,看过撂过,玩家之门,无有不可,但不属此列。) 四座门 第一座门呈白色,叫“白门”: 信罗马史的巅峰“帝国”为历史之永恒轮回的真理(绝…详细内容>>
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2006/7/24 17:31:44
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汉学”(sinology, Chinese studies)意味着对中国的研究,尤其指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各种方向、层次和后果,但都有助于塑成某种中国观,即对于传统的或原本意义上的中国的一套基本看法。这类看法在一个世纪前可能只影响到外国的…详细内容>>
“唯一的”、“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 2007/6/22 9:51:57
“唯一的”、“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 1 我的题目是一个问题,意思是说,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提,即中西各方文化在交流中的定位,是否呈现出这样的状况: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详细内容>>
警惕“哈贝马斯” 2007/6/22 9:52:45
警惕“哈贝马斯” 1999年5月25日,《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思想·学术"版以整版的篇幅介绍哈贝马斯,并冠以这样的通栏标题:"哈贝马斯拯救现代性危机",还加了这样期待性的编者按语:"......也许一个阅读哈贝马斯的热潮将会出现......"。 大概是作为引头…详细内容>>
“权力意志”的浪漫与媚俗 2008/8/10 0:17:41
墨哲兰:“权力意志”的浪漫与媚俗 刘小枫选编:《尼采与基督教思想》 (香港:道风书社,2001)。 一 尼采的问题 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1年冬以\"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研究系列 314号出版了《尼采与基督教思想》专论,除了重新全译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详细内容>>
《论语》:君本位的“恕道”岂可人人得而“恕”之 2008/8/10 0:18:25
《论语》:君本位的“恕道”岂可人人得而“恕”之 【内容提要】《论语》等儒家元典中的“忠恕之道”再生产着“君本位等级制”。如果“忠”侧重“尽己事上”而“明明德”的“真理性”要求,那么,“恕”则侧重“推己接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