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传播学 >> 城市文化研究刍议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新闻传播学
城市文化研究刍议
来源:川大哲学网 作者:蒋荣昌 点击:4335次 时间:2010-8-31 21:47:40
城市文化研究在今天似乎已成为两部分在学术传统和交流圈子上互不相干的学者的共同研究课题。一部分从“文史”和规划入手的学者习惯于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意义,并试图以此框定一个城市的属地特征;另一部分学者则会从文化研究或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和市民、城市和人的日常的和精神的关系,希望找到某种城市文化在社会学乃至哲学上所具有的更深远意义。
其实,这两部分看起来不太相干的研究都得在最后回到一个问题上面,这就是城市作为人类集群化生活的工具或媒体,它在根本上应该表达何种生活理想。
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组织原则、地方生活习尚、技术、气候和地理条件以及受此约束的特定人群的城市生活理想,一定是与时推移并且各具地方特征的。从地方特征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城市在其较为衡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面,依据社会组织原则、地方生活习尚和技术等等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一个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而这种地方特征正是我们借以区别一个城市与别的城市的标识系统。对这种文化标识系统的现成状况以及如何在未来发展中保持这种标识系统活力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有关城市文化遗产讨论的篇幅。而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学者更习惯于从城市和人的抽象关系来探讨“城市”对于“人”的意义。
那么,城市文化研究是否可以从与上述讨论方式不同的核心立场来展开自己的论述?我们认为,社会组织原则、生活方式和技术的演变以及由此衍生的城市生活理想是决定城市文化变化方向的核心要素。基于此一核心立场来展开的城市文化研究可以更好地回答城市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并且更好地回答城市作为人类集群化生活的工具应该具有何种社会功能这一问题,更好地回答一个城市应该为谁和怎样保持其固有的文化标识系统等问题。
正是基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原则,西方古代城市史上以神庙和市民广场(包括体育场)作为城市地标以及以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其显著特征的城市文化才会与中国以皇权象征物作为城市重心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正是基于公民社会的现代社会组织形式和大工业、城市轨道交通、汽车等技术文明,我们才可能拥有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典型的世界现代都市。
泛泛地谈论城市的宏观结构及其微观组织形态的指向,所有人都会同意这一指向即是为市民服务,为“人”服务。但“市民”和“人”在何种意义上是市民和人,却是一个有待澄清的问题。
对今天的中国城市来说,城市居民中至少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并非市民——他们是农民工和不被叫做农民工的外乡人。这些人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和相应的城市福利却又长期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居民。城市在规划自己的未来之际,通常不会把这部分人的福利纳入计划。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以汽车文明作为城市规划前提的城市设计思路从又一个角度否定了城市是一个公民社会实体的现代理念。步行者、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人士不能不忍受汽车带来的安全威胁和环境污染。也就是说,城市里的一部分居民(例如汽车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另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受到损害这种外部条件基础之上的。这无疑已与城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本来含义大相径庭。欧洲中世纪末期的谚语说,“城市的空气都是自由的”。这其实是在说,自由是城市的一种公共权利。这种“公共权利”如果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把自身生活方式的排泄物随意倾倒在旁边的人身上,那么,自由或者公共权利早已从根基处飘散。
因此,城市不会在拥有巨大建筑体量和与之匹配的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设施之后就自动成为为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城市怎样定义自己的市民,以及怎样来确立“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将会从更实质的层面决定其自身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如果能够给予每个城市居民以统一的公民身份,并且把城市的所有居民当成“公民”来对待,在设计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时候确保不会在把一部分居民的生活目标当成城市优先目标同时,让另一部分居民承受不良的“转移支付”后果,那么,我们将会发展出让世人耳目一新的城市文化。
在今天公民社会的组织原则被视为文明社会合法性基础,快速轨道交通技术、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中国的城市文化理应发展出一百年以前奠定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性城市基本格局的那些原则所不能涵盖的新的路向。这些路向可能意味着我们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居民身份系统,并且在已经具备更优技术条件的情况下避免发达国家基于汽车来定义的城市交通对城市公民社会的实质性损害。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在选择保留何种文化遗产和怎样保存城市文化遗产的时候,会坚持一种不同的立场。我们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把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区别开来才去保留那些鲜明的城市记忆,而是首先要站在城市公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一基点上来打量哪些东西是这座城市所必需的标记,哪些东西已经从城市的生命体上脱落。而只要是立足于一座城市当下的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具有原创精神的城市设计,一定也会是这座城市不待区别就自然会与别的城市区别开来的东西。因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不过是基于本来就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文明对同样独特的社会组织原则和地方生活习尚的回应

共[1]页

蒋荣昌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