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社会学 >> 人口政策调整或已到十字路口——专访《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社会学
人口政策调整或已到十字路口——专访《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易富贤 点击:15881次 时间:2013/6/3 17:05:08
 这是一个人和一群权威的博弈,也是个体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对弈,历时十多年,屡败屡战。自称“湖南蛮子”的易富贤,一个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人口学的药理学博士、妇产科专家,却一度成为人口行政机关、人口学者最头疼甚至嫉恨的“鲶鱼”。他的人口学著作《大国空巢》曾一度成为禁书,但如今不仅因对中国人口趋势的正确预测而解禁,并成为畅销书。这位游走于交叉学科的杂家,屡屡言中中国人口领域的诸多趋势和现状,如今,他正在为人口政策的调整大声疾呼。
  日前,这位“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湖南人到西安讲学,记者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择其要点刊之,以飨读者。正如出版《大国空巢》的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手记”所言,易富贤的观点、结论未必能获得普遍认可,甚至会被一些读者视为极端,但争论本身具有极大意义,真理往往是在多次争论中凸现出来的。
  
  一本禁书的前世今生
  
  华商报:首先要祝贺您的《大国空巢》一书在大陆出版。这部人口学著作曾被网民称为“第一禁书”,能否谈谈这本书的前世今生?
  易富贤:2007年我的书在香港出版后,140多元一本,我买了一大堆给各地图书馆送,结果很多地方都不敢收。后来我找北大和中央党校,北大包容性很大,就馆藏了,在网上图书馆书目里可以查到。后来我去找其他图书馆,说北大、中央党校都馆藏了,你们怎么办?他们一听北大、中央党校都馆藏了,说那好,我们收。现在211那些大学的图书馆基本都有馆藏。后来有很多出版社想出版,可是拿不到书号。有出版社说能不能改成两本出,一本不敏感的,叫大国兴衰的人口因素。如果好的话,再出第二本。我说你们可能还是出不了,因为“易富贤”这个名字在那里。
  华商报:但为什么时隔六年却能够一路绿灯出版了呢?
  易富贤:因为最近几年人口变化情况基本和我的研究是一致的。2007年高层对我不放心,认为我是非人口学界的,是个外行,还有三百多个人口专家反对我,而我是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人,面对这个情况,也会认为这个易富贤是胡说八道。但是事实胜于雄辩。2010年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和我研究一致。比如说2005年计生委预测2010年中国人口会达到13.7亿,2006年国家人口战略组,包括300多位人口专家、十多位院士,说2010年中国人口会达到13.6亿。我在2005年说2010年中国人口会达到13.309亿,在《大国空巢》一书中,我测算2010年中国人口是13.3285亿。结果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一出来,是13.3281亿,与我这个几乎一模一样。这个结果出来把我都吓了一跳,因为结果和我的预测完全吻合呀。
  华商报:所以转折点到了?
  易富贤: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后,中国社科院一个内部期刊向我约稿,写过2万字报告。后来发改委《改革内参》让我写了份十万字的人口报告,后来浓缩成5万字,后来又有个1万字的报告,主要给中央高层看。去年2月份中国发展出版社向我约稿,它是国务院下属的出版社,另外他们对我的稿子修改很少,我也注意了写作方式。书的原稿基本就是那份十多万字的报告,主要用事实说话,一些观点引而不发,只把数据列出来,结果自己可以看出。后来这本书就出版了,新华网还将《大国空巢》评为十大好书。
  华商报:这是不是释放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积极信号?
  易富贤:应该是一种信号。如果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首先要放开讨论。现在高层如能调整这个政策,那是功垂青史。三中全会上调整这个政策,是个合适的时机。不调整的话,后果会非常麻烦。
  看几个数据就可以知道。根据国家人口普查,6-11岁的小学生源在1998年开始负增长,十年内减少了40%,初高中分别从2003年、2006年开始负增长,8年内减少40%。2008年后高考报名人数开始负增长,再继续下去,加上港台大学和出国留学竞争,高校会因招不到学生而大量破产。中国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在2003年开始负增长,几乎同时民工荒出现,近年来,各地民工荒全面出现,所谓中国“劳动力过剩”理论开始破产。2008年开始,17-20岁男性比例开始负增长,并将到2017年下降40%,这对于国防征兵而言,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军队独生子女比例的居高不下,战争稍有牺牲,都足以引发反战情绪。另外,性别比例失衡,大量光棍的出现也会引发婚姻家庭、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年轻劳动力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持续增长,这种不合理的“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不但会极大加重财政负担,甚至老无所养,而且会导致经济前景低迷。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12月14日就刊文认为,美国不必担心中国超过美国,因为计划生育会让中国遭遇最严重的老年化危机。美国副总统拜登2012年也说:“考虑到独生子女政策”,在未来20年,“中国根本不可能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
  华商报:其实,计划生育已经在开始渐进调整,比如“单方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某些地方执行计生政策比较宽松。您应该也看到了这些积极的变化吧。
  易富贤:当下人口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我们面前是万丈悬崖,再渐进地放开二胎来不及了,应该猛回头,就像当年二战时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各种过渡成本其实比完全放开的管理成本更高。如果平均每位妇女生2.3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正常世代更替和社会发展,而2010年我们出生率只有1.18,很危险了。2011年统计局数据显示生育率只有1.04了。从经济水平、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综合判断,停止计划生育后,我们的生育率也只有1.7。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后,也只有最初的两三年时间生育率会达到2.1到2.3,以后会降到1.7,20年后会下降到1.0左右。
  华商报:一些城市市民生育欲望不强烈,但放开后农村地区的人口会不会反弹比较厉害呢?
  易富贤:农村没有人了,年轻人都进城了,进城的人压力很大,比城里人压力更大,很多两口子还分居。现在很多地方既不把农民当人公平对待,又把他们当超人,夸大他们普遍超生的意愿。还有中国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也是很多人不敢生孩子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规律,比如社会越发达,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生育率也就越低。何况还有八分之一的人患了不孕不育,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上升。这些都导致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了,人口变化也不会是某些专家所说的可怕后果。饿了三天的人不可能把三天的饭一顿吃下去,被政策限制了30多年,大部分人的生育意愿已经非常弱了。
  华商报:有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您关于“停止计生人口不会报复性反弹”的观点呢?
  易富贤:可以看看国内一些允许二胎的试点地区生育情况。1985年国家特批山西翼城县试点二孩晚育,2000年普查显示,该县生育率只有1.51,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其他试点地区大同小异,甘肃酒泉只有1.4,河北承德只有1.6,湖北恩施只有1.47,生育率也全部低于政策生育率。可见,即使放开二胎也不足以恢复人口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人的孤独韧性之战
  
  华商报:作为一名很有前途的医学博士,您这些年却选择了叫板“计划生育”。为什么会放弃那么好的研究领域,在人口问题上执着跋涉?
  易富贤:我当年去美国,从2000年开始零星地研究中国计划生育,2002年进入妇产科领域开始系统研究。系统研究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如果为了自身利益放弃的话,那做不到。
  华商报:就没打过退堂鼓?
  易富贤:假如你看到一个人要跳楼,你坐视不管会一辈子都内疚的。如果我知道不去说,为自己利益打退堂鼓,那我会一辈子内疚的。2000年时在美国,我确实想考医生,在美国医生收入很高,但如果考的话会非常忙,没有精力去关注中国人口政策问题。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一个很大打击,我的同学朋友都觉得惋惜,因为我是病理学本硕博连读,当时还比较少见。老师们都觉得我潜力很好,希望我能够在学科上有所突破。看到我不务正业,我的国内导师,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专门找到我当面骂我。
  华商报:这十多年一个人的鏖战很辛苦,尤其在一些基层,计生领域充满艰险,有没有害怕过?
  易富贤:我是湖南湘西人,魏源、蔡锷、陈天华都是我们附近的,我不怕,就像我们那里的话说“要死卵朝天”。当年地方政府、领导把我描绘成“卖国贼”,说易富贤是家乡的耻辱。我1999年出国后,十多年没敢回国,因为地方说我回去就要抓我。2006年时,我的亲戚因为我的原因被当地强制堕胎。当时中国媒体界、知识精英都支持计划生育,对我并没有同情。我常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说到这里,易富贤大笑起来)
  华商报: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你,“易富贤是计生领域最吵的一个人”。的确,过去十多年里,“易富贤”这三个字是人口政策领域最具争议和非议的名字之一,力挺和反对的都很多。你觉得这十多年里,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比例有变化吗?
  易富贤:2003年我在大陆论坛发表文章时,遭到一边倒的反对;2006年网络民意逆转,支持增多;2008年开始网络民意一边倒的支持。2009年我在人民网上有个停止计划生育的方案,4万多人支持,只有几百人反对。网络民意是最先支持的,知识精英的支持比网民要晚些,大概到2010年的时候,知识界精英才逐渐形成共识,很多开始支持。记得2004时,我曾给很多学者写信,除了茅于轼站出来支持我,其他要么不理要么反对。现在政府官员和精英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我的越来越多,当然他们不敢公开,但至少心理层面在支持我。
  华商报:反对者之所以反对,一个原因是认为你是外行,不懂人口学。而你确实是医学研究出身,有人认为你谈人口学有些“不搭调”。
  易富贤:我是个杂学者,事实上,我的这本书代表着一门新的学科,人口学本来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人们一般认为人口学家发言权更大,但我觉得我的发言权比他们更大。
  华商报:为什么觉得自己比他们权威?
  易富贤:人是什么?人是生物。生物是谁?是生出来的,人会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谁有发言权?我是学医的,是妇产科的,比他们有发言权。比如中国政策生育率有1.46,他们会说我们依照政策都有1.46,再加上超生的,怎么可能结果只有1.2呢?他们想不通,无法解释,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有八分之一的家庭没有生育能力了,他们也不懂剖腹产、母乳喂养对人口素质的影响有多大。我刚好在这个新的领域的前沿,我懂这里面的问题和动态。
  华商报:从你过去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中,发现你呼吁立即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声音越来越紧迫?
  易富贤:182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7%,现在只占19%,每年出生人口只占全世界11%,今后即使停止计划生育,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也将只占世界人口的6%。中华文明是世界第一大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人口不断减少,文明也会衰亡,对全世界都是一种灾难。
  
  一些观念的颠覆性解释
  
  华商报:富人名人的超生问题很容易引起大众舆论的关注,比如张艺谋超生问题。对于他们的超生,普通民众往往从特权、不公角度来评价和批评。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易富贤:在名人富人超生问题上,计生部门往往把民众的愤怒转嫁到他们头上,其实大家都是受害者。只不过名人富人可能有其他一些可以逃跑的途径,普通人会认为: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我们不能逃跑?事实上,应该是大家一起推进,把这个笼子打开,而不是大部分人去仇视名人富人的生育。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生活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从整体而言,富人名人的生育率其实不高,据我所知,比如北大中文系、复旦大学很多教授,都没有孩子。2006年计生委曾有人提出“应该允许富人名人超生”,因为富人名人超生少了,他们就罚不到款了,抓到一个富人名人超生罚款,比抓到一个农民超生合算多了,又能转移大众对政策的不满。
  华商报:当下思想界知识界左右分歧很大,但在停止计划生育方面,似乎有着难得的共识?
  易富贤:对于当下左右之争,我不懂,因为我是研究医学的、人口政策的。我觉得人口问题是“能不能活”的问题,意识形态是“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是可以争论的,但“能否活”是个本质问题,只要有底线,都会要求停止计划生育。中国“划派”,划来划去很无聊,我觉得就应该用事实说话,我虽然不反感这种划分、争论,也尊重他们,但很不习惯。现在,像茅于轼、孔庆东等人在这个问题上也能坐在一起吃饭合影、达成共识。在反对腐败、停止计划生育这些大是大非上面,不应有什么左右之分,应该合起来推动政府动起来,多关注问题才对。
  华商报:这些年还有一个问题常常进入公共视野,那就是计生部门对超生家庭处罚的社会抚养费问题,这笔钱不是个小数字但却从来不公开它的数额、用途。易富贤:中国从1980年到2010年,一共超生了2.2亿个孩子,占同龄孩子的38%。这期间到底罚了多少钱?没人知道。80年代超生罚款可能是两三百,现在就没底了,有的罚几千,有的罚上百万。而且只有一小部分上缴国库,大部分都没有上缴。那么,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到底是在抚养谁?
  华商报:前阵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今年全国毕业的大学生高达699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极大。在就业压力没有根本改善情况下放开计划生育,很多人会担心给就业雪上加霜?按照一般人思维,就业困难情况下,人越多会加重“僧多粥少”的程度。
  易富贤:“人口多导致就业压力”这个逻辑,其实和亚里士多德的“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一样。美国2007年人口3亿,失业率是4.8%,巴西人口1.9亿,失业率高达9.6%,还有阿根廷人口只有印度的3.5%,可失业率却比印度高。生产为消费服务是强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多大人口就有多大消费市场就有多大需求,也就有多少就业机会。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不是就业人数过多过剩,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软环境不完善,比如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口仅占三分之一,而韩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达到67.7%,还比如现在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不好,创业率低,只能挤在就业一条路上。随着中国年轻劳动力不足和老年化的加剧,消费、需求的扩大会更加艰难。计划生育不但无助于降低中国的失业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失业问题。因为它减少了孩子的数量,从而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
  

共[1]页

易富贤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