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论唐人小赋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论唐人小赋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霍松林 点击:5785次 时间:2016/9/23 17:39:24
唐代文学创作高度繁荣,诗歌、散文、传奇的辉煌成就,久为世人所公认;赋的成就也很有特色,但是长期以来却被忽视了。
唐赋被忽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从“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观点出发,于汉则取赋,于唐则取诗。清人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五云:“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舍其所胜以就其不胜,皆寄人篱下者耳。余尝欲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唐则专录其律诗。”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云:“夫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二、不仅认为赋的代表作是汉赋,而且认为汉赋的正宗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铺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以汉大赋作标尺,因而明人李梦阳说“唐无赋”(《李空同全集·潜虬山人记》)。清人程廷祚说“唐以后无赋”(《青溪集·骚赋论(中)》)。章炳麟云:“李白赋《明堂》,杜甫赋《三大礼》,诚欲为扬雄台隶,犹几弗及;世无作者,二家亦足以殿。自是,赋遂泯绝”(《国故论衡·辨诗》),这显然也是以汉大赋为标准来衡量唐赋的。
三、以偏概全,将唐赋等同于律赋而痛加贬斥。元人祝尧《古赋辨体》云:“唐人之赋,大抵律多而古少。夫雕虫道丧,颓波横流,风骚不古,声律大盛。句中拘对偶以趋时好,字中揣声病以避时忌,孰有学古!或就有为古赋者,率以徐、庾为宗,亦不过少异于律尔。”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更进一步,认为“唐人又再变而为律”,然后对律赋全盘否定。他说:“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呜呼,极矣!
上述种种看法,显然都有片面性。文学创作繁荣的标帜之一是体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就汉代文学而论,除了赋,还有成就很高的史传文学、乐府诗和五言古诗等等,赋也不止大赋,还有骚赋和四言诗体赋。就唐代文学而论,除了诗,还有很多文学品种争妍斗丽。只取其一而忽视其他,怎能准确地描述文学繁荣的全貌?更何况,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文学创作自不能墨守成规。任何时代的优秀作家,都与社会发展同步,在继承文学遗产的前提下求变求新,力争后来居上,别开生面,怎能用汉大赋的标准衡量唐赋而肆意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呢?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政治相对开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文人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发挥的黄金时期。唐代文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文化素养深厚、博学多能。其中的杰出之士,一般都诗、赋、文(骈文、散文)并重兼长,相辅相成,交融互补,勇于创新。同时,唐代是文学更加自觉的时代,文人们对于文学特点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赋,逐渐减轻“铺陈”的比重而追求赋比兴并用;逐渐避免简单地“体物”、“形似”而追求借景抒情、以形传神。这一切,当然都有助于提高唐赋的审美素质。
纵观唐赋(仅见于《文苑英华》、《唐文粹》的,已有一千多篇),铺写宫苑、田猎、都邑等等的大赋所占的比例极小,而且成就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很难跳出汉大赋的窠臼,缺乏艺术独创性。真正能够体现唐赋特色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小赋。
唐人小赋有许多特点,试作初步的探索,抛砖引玉。
一、赋的诗化
唐代优秀的赋作家几乎全是杰出的诗人,以杰出的诗人而做赋,自然会导致赋的诗化。赋的诗化,当然首先体现在内容方面,即有诗情诗意;但在形式方面也有所体现,即运用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的句式。
(一) 四言诗句式
用《诗经》中的四言诗体作赋,始于屈原的《天问》和荀况的《赋篇》。汉人继承、发展而为四言诗体赋,扬雄的《逐贫赋》便是很著名的篇章。唐人的四言诗体赋数量多,质量高,抒怀刺时,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柳宗元的讽刺小赋《宥蝮蛇文》、《骂尸虫文》、《起废答》、《乞巧文》等,都以四言句为主体;《斩曲几文》、《瓶赋》、《牛赋》等,则通篇皆四言句。其中《瓶赋》以鸱夷作反衬,赞颂了从深井中为人们汲水的瓶。鸱夷是盛酒的革囊,容量颇大,作者先以“昔有智人,善学鸱夷”领起,然后写鸱夷:
鸱夷蒙鸿,罍莹相追。谄诱吉士,喜悦依随。开喙倒腹,斟酌更持。味不苦口,昏至莫知。颓然纵傲,与乱为期。视白成黑,颠倒妍媸。己虽自售,人或以危。败众亡国,流连不归。谁主斯罪?鸱夷之为。
鸱夷用它味美可口的酒“谄诱”、麻醉人,使那些人“视白成黑,颠倒妍媸”,以至于“败众亡国”,其“罪”甚大,而有些“智人”却“善学鸱夷”以“自售”,人们却乐于喝他们的“酒”,其“败众亡国”的后果还能避免吗?接下去,便转而写瓶:
不如为瓶,居井之眉。钩深挹洁,淡泊是师。和齐五味,宁除渴饥。不甘不坏,人而莫遗。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利泽广大,孰能去之?绠绝身破,何足怨咨!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归根反初,无虑无思。何必巧曲,徼觊一时。子无我愚,我智如斯。
瓶从深井中汲出清洁的水,利民泽物。即使“绠绝身破”,也不“怨咨”。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比拟、象征手法,赞颂了贤人志士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作者的高尚人格也得到完美的体现。
再看《牛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若知牛乎(你知道牛吗)”领起,偶句用韵,先写牛的状貌、勤劳、品质、功绩和死后被砍角、剥皮、煮肉的不公正待遇,然后以“曲意随势”、“不耕不驾”、逍遥自在的羸驴作反衬,又转写牛的功高命丑,以无限感慨结尾。全文字句不多,却写得波澜起伏,寓意深广。
从全文看,所谓“命有好丑”的实际内容是:人品好则命丑,人品丑则命好。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并非宣扬宿命论,而是通过“好”与“丑”的鲜明对比,以不可遏制的愤激之情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自己的辛酸与不平。结句“慎勿怨尤,以受多福”的含意是:尽管受了不公正待遇,却不能“怨尤”。如果敢于“怨尤”,那就要惹出大祸了!
李商隐的《虱赋》、《蝎赋》是四韵八句的四言诗。《虱赋》云:亦气而孕,亦卵而成。晨鹥露鹄,不知其生。汝职惟啮,而不善啮:回臭而多,跖香而绝。“回臭而多”的“回”,指孔子的高足颜回,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跖香而绝”的“跖”,指盗跖,孟子说他“孳孳为利”(《孟子·尽心上》),司马迁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史记·伯夷列传》)。《虱赋》的后四句说虱子的天职是咬人,却不善咬:像颜回那样的贤人吃住条件极恶劣,其肉既瘦又臭,你们却聚集在他那里,只管咬;像盗跖那样的恶人吃住条件极优越,其肉既肥又香,你们却不敢去咬,都躲得远远的。寥寥十六字,以少总多,寓意何等深广!
再读《蝎赋》:
夜风索索,缘隙凭壁。弗声弗鸣,潜此毒螫。厥虎不翅,厥牛不齿。尔兮何功,既角而尾!
前四句写蝎子乘夜风索索之际从墙壁缝隙中爬到了人的卧处,不声不响,暗暗地螫人,颇生动传神。后四句,则突发奇想,提出疑问:那老虎牙齿凶猛,却没长翅膀;那牛双角厉害,却没长牙齿。你这蝎子啊,究竟有什么功德,却让你既长双角(指最前面的一对钳肢),又长毒尾?就是说,那像蝎子一样暗中害人的家伙都有许多害人的本领,凭什么给他们那么多本领,让他们暗中害人呢?
陆龟蒙的《杞菊赋》、《后虱赋》、《蚕赋》都是四言诗体赋。《蚕赋》是一篇翻案文章,其序云:“荀卿子有《蚕赋》,杨泉亦为之,皆言蚕有功于世,不斥其祸于民也。余激而赋之,极言其不可,能无意乎?诗人《硕鼠》之刺,于是乎在。”赋云:古民之衣,或羽或皮。无得无丧,其游熙熙。艺麻缉,官初喜窥。十夺四五,民心乃离。逮蚕之生,茧厚丝美。机杼经纬,龙鸾葩卉。官涎益馋,尽取后已。呜呼!既豢而烹,蚕实病此。伐桑灭蚕,民不冻死。
唐末吏治极端腐败,横征暴敛,民不堪命,聂夷中的《咏田家》、皮日休的《橡媪叹》、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诗都作过深刻的反映。
陆龟蒙也写过一首七绝《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推想。海涛声中涨出一条沙堤,海鸥还未发现,官家却已经知道了。知道后干什么,没有说,称得上含蓄。读到结句“税紫芝”,才明白是这么回事:海边一出现沙堤,逃亡的农民就赶来开荒,“官家”就赶来收税。由此推想:海中的蓬莱岛如果有路可通,大约神仙们种的紫芝也免不了年年纳税吧!《蚕赋》与《新沙》同样鞭挞官府无微不至的掠夺,所不同的是在层层铺叙之后以“伐桑灭蚕”收尾,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言词激烈。以蚕桑为生的农民“伐桑灭蚕”,其出路便是逃亡或铤而走险。而这种现象,在唐末是普遍存在的。
(二)五、七言诗句式
上二下三的五言诗句式和上四下三的七言诗句式用于赋,先秦及汉代已发其端,但只是个别的。其用例逐渐增多,实与五、七言诗逐渐成熟同步,庾信的《春赋》便是最集中的表现。初唐四杰中的王勃、骆宾王继武庾信而踵事增华,王勃的《春思赋》和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王勃的《春思赋》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当时作者二十二岁,“旅寓巴蜀”。序中说他作赋的动机是“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当大唐兴盛之际,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情绪。王勃面对无边春色而感慨功名未就,发而为赋,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在形式上,虽则沿用了骚体赋和骈赋的一些句式,却以七言诗句和五言诗句为主体,七言诗句尤多,频频换韵,浑灏流转,具有初唐诗中歌行体的特色。如:
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衔霜翠,雪里梅花犯雪妍。霜前雪里知春早,看柳看梅觉春好。……忽逢边候改,遥忆帝乡春。帝乡迢递关河里,神皋欲暮风烟起。黄山半入上林园,玄灞斜分曲江水。
接下去,极写长安之繁华、闺妇之春思、征夫之远戍,又转而写洛阳之富丽、江南之春光。真如序中所说:“极春之所至,析心之去就。”最后照应开头,回笔写他自己:
比来作客住临邛,春风春日自相逢。石镜岩前花屡密,玉轮江上叶频浓。高平灞岸三千里,少道梁山一万重。自有春光煎别思,无劳春镜照愁容。盛年耿耿辞乡国,长路遥遥不可极。形随朗月骤东西,思逐浮云几南北。春蝶参差命俦侣,春莺绵蛮思羽翼。余复何为此,方春长叹息。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珠轩临上春。朝升玉署调天地,夕憩金闺奉帝纶。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如果从全篇中去掉非七言诗句的各种句子,那就是比前此所有七言诗都流畅、完美、成熟的七言古诗。如果删减与五、七言诗句不甚协调的赋句,如“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入金市而乘羊,出铜街而试马”等等,那就是相当优秀的唐人歌行。
极有意思的是:王勃的歌行名篇《临高台》由“临高台”三字句领起,以下全由五言诗句和七言诗句组成,七言句所占比例较大。而这篇歌行,当做于《春思赋》之后。《采莲曲》也以七言句为主而辅以五言句,杂以少数三字句。
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首尾皆五、七言诗句;中间虽杂以赋句,而比例极小。其首段云:
胡兵十万起妖氛,汉骑三千扫阵云。隐隐地中鸣战鼓,迢迢天上出将军。边沙远离风尘气,塞草长萎霜露文。荡子辛苦十年行,回首关山万里情。远天横剑气,边地聚笳声。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
接下去写边地冰雪苦寒之景及冒寒拒敌、挑战,极生动传神。然后以写闺妇收尾:
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闺中更难守。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宁劝酒?闻道书来一雁飞,此时缄怨下鸣机。裁鸳帖夜被,熏麝染春衣。屏风宛转莲花帐,窗月玲珑翡翠帷。个日新妆如复罢,只应含笑待君归。
这是一篇气势豪宕、诗情浓烈的边塞赋,可与初、盛唐边塞诗共读。从形式上看,如果删去为数不多的赋句,便与作者的歌行名作《帝京篇》毫无二致。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保留这篇《荡子从军赋》的七言句、而将非七言句略作修改,便成为一首完美的七言古风,题为《荡子从军行》。
敦煌写本唐人赋中,有刘希移(夷)的《死马赋》(见敦煌文献丛书《敦煌赋校注》),长达三十二句,全是七言。虽题为赋,实际上已是成熟的七言古风,与作者的歌行名篇《代悲白头翁》风格类似。
初唐歌行,开盛唐高、岑、李、杜先河,产生了很多光辉篇章。而初唐歌行虽然前有所承,但在较大程度上是在初唐赋作中孕育出来的,至少是相互影响的。
(二) 骚体赋与歌行融合
我国讲诗歌传统,向来《诗经》、《楚辞》并举,或称“风骚”,或称“诗骚”,或称“骚雅”。以伟大的爱国诗篇《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本来就是诗。尽管后来辞、赋合一,总称“辞赋”,屈原的作品也被称为“屈原赋”,但自贾谊的《吊屈原赋》以来,骚体赋与以“散体”为特征的汉大赋相比,仍具有更多的诗的情韵。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诗人兼赋家转益多师,更注意从楚辞中吸取营养,从而创作出新骚体赋。
李白的《惜馀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和《剑阁赋》,可视为新骚体赋的代表作。如《惜馀春赋》的中段:
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于岘北,愁帝子于湘南。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忧纷纷。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
如《愁阳春赋》的结尾:
若有一人兮湘水滨,隔云霓而见无因。洒别泪于尺波,寄东流于情亲。若使春光可揽而不灭兮,吾欲赠天涯之佳人。
如《悲清秋赋》的开头: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
如《剑阁赋》全篇: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这些小赋的特点是:简短、精练、明畅,情景交融,诗意盎然;以骚句为主而杂以其他多种句式,兼有对偶句,韵律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这是在唐诗氛围中孳生的新的骚体赋,也可说是唐诗中的新品种。这四篇作品《李太白全集》编入赋,但试读编入诗的《远别离》、《鸣皋歌送岑征君》,通篇都是骚体,与这四篇赋并无差别。朱熹看出了这一点,故把《鸣皋歌》列入《楚辞后语目录》。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前段虽用五、七言诗句,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则连用骚句,亦与新骚体赋类似。其他诗人也有这类诗作,如王维的《山中人》。这类诗,作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个独特品种,管它叫骚体诗,也许更确切。而骚体诗可与新骚体赋相混,正说明唐人的新骚体赋具有诗的品质,也是诗。
二、主体意识的高扬
唐代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思想开放,终唐之世无文字狱,体现于辞赋创作,便是主体意识高扬,敢于吐露情怀,抒发愤懑,针砭时弊,臧否人物,表现作者的个性。和“劝百而讽一”、“主文而谲谏”的汉赋相比,这便是可贵的新特点。这个新特点,在比较优秀的唐人小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例不胜枚举,以下只举几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一) 咏物赋的例子
咏物赋在汉代多侧重于“体物”,魏晋以来朝托物言志的方面发展,至唐代而通过咏物抒发情感、体现人品、批判现实,可谓唯意所适,极大地扩展了咏物赋的创作天地。魏征的《道观内柏树赋》,以“冰凝”、“雪飞”之际“万类飒然”,烘托柏树“亭亭孤峙”的气概,表现他自己的处境和抱负。王勃的《青苔赋》,借青苔的“措形不用之境,托迹无人之路”,“违喧处静”,“无华无影”来赞颂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格。李邕的《石赋》,借石可以补天、可以布阵、“贞者不黩、坚者可久”,象征自己的雄才和志节。李白的《大鹏赋》,以渺小卑微的黄鹄、玄凤、斥反衬遨游寥廓的大鹏,用以表现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杜甫的《雕赋》,赞美雕“以雄材为己任”,“奋威逐北”,可以擒“孽狐”、攫“狡兔”,然而终不见用,“将老于岩扃”,对统治者未能选拔真才表示愤慨。高适的《鹘赋》,则通过“比玄豹之潜形,同幽人之在野”,“心倏忽于万里,思超遥于九霄”的描写,展现了怀才未遇,壮志欲酬的心态。这一类赋,大抵将所咏之物描绘为正面形象以自喻,其例甚繁。也有将所咏之物描绘为正面形象、但非为自喻,而是联系其他有关事物用以抨击黑暗现象的,如前面所引的《蚕赋》。总之,高扬主体意识而赋予较丰富的社会内涵,则是唐人咏物小赋的主要特色;而以所咏之物象征反面事物的各种小赋,这种特色表现得更突出。前面已讲过《虱赋》、《蝎赋》,这里再看看萧颖士的《伐樱桃赋》:
古人有言:“芳兰当门,不得不锄。”眷兹樱之攸止,亦在物而宜除。观其体异修直,材非栋干。外阴森以茂密,中纷错而交乱。先群卉以效谄,望严霜而凋换。缀繁英兮霰集,骈朱实以星灿。故当小鸟之所啄食,妖姬之所攀玩也。赫赫宇,玄之又玄。长廊霞截,高殿云褰。实吾君聿修祖德,论道设教之筵,宜乎莳以芬馥,树以贞坚。莫非夫松筱桂桧,芷若兰荃。猗具美其在兹,尔何德而居焉?擢无用之琐质,蒙本枝而自庇。汩群林而非据,专庙庭之右地。虽先寝之或荐,岂和羹之正味?每俯临乎萧墙,奸回得而窥觊。谅何恶之能为,终物情之所畏。于是命寻斧,伐盘根。密叶剥,攒柯焚。朝光无阴,夕鸟不喧。肃肃明明,旷荡乎阶轩。……
据《新唐书·萧颖士传》,《伐樱桃赋》为指斥奸相李林甫而做。唐玄宗后期,李林甫任宰相十九年,柔佞狡诈,“口蜜腹剑”,与宦官勾结,妒贤忌能,擅权乱政。作者于樱桃树的描绘中突出了这些特点而痛加鞭笞,直至伐根焚柯而后快。这还不够,结尾更“譬诸人事”,历举篡权窃位的史实为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中间写君主论道设教之地宜树“贞坚”的松桧,而今却培植“效谄”的樱桃,也是对唐玄宗晚年远贤臣、亲奸佞的写照。
这篇赋虽为李林甫而发,却有普遍意义。白居易看出这一点,特概括为一首五言诗:
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迎风暗动摇,引鸟潜来去。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有木诗八首》之一
(二) 宫殿赋的例子
汉大赋中的宫殿赋,如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何平叔的《景福殿赋》,都以详尽地描写宫殿的宏丽为特征。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与孙樵的《大明宫赋》,却打破汉代宫殿赋的框架,变铺陈大赋为抒情、讽刺小赋,显示了唐赋主体意识昂扬的特点。
杜牧作《阿房宫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当时朝政腐败,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面临崩溃的危机。杜牧欲挽危局,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凌,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渴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穆宗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又“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杜牧对此十分愤慨,在《上知己文章》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故作《阿房宫赋》。”
前半篇固然也写宫殿,但不是从局部到总体作详尽的描绘,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和夸张,综揽全局,用以揭露君主的骄奢淫佚及其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从而引出后半篇的抒情和议论。由“嗟呼”领起的后半篇,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的论点出发,总结秦与六国族灭的历史教训:虐用其民则亡,爱惜民力则昌。感慨、叹惋,寓议论于抒情,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孙樵的《大明宫赋》构思更新奇。对于宏丽的建筑不作任何描状,却说早晨“见大明宫前庭”,夜间梦见大明宫神对作者讲话。讲话从太宗“永求帝宅,诏吾司其宫”开始,夸耀他作为宫神,“翼圣护艰,十有六君,荡妖斩氛”。以下把灭周复唐、平安史之乱、平朱泚之乱等等,都作为自己的功劳。最后慨叹今不如昔,民生凋敝,良田荒芜,国防空虚,国土日削……。就这样,通过宫神的叙述,概括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接着写道:言未及阕,樵迎斩其舌,且曰:“余闻宰获其哲,得是赫烈。老魅迹结,尔曾何伐?宰获其慝,得是昏蚀。魅怪横惑,尔曾何力?今者日白风清,忠简盈庭。阖南俟霈?阖北俟霁?矧帝城阗阗,何赖穷边?帑廪加封,何赖疲农?禁甲饱狞,尚何用天下兵?神曾何知,孰愧往时?
不等宫神说完,孙樵便痛加驳斥:“我听说选拔贤哲做宰相,唐朝就兴旺,奸邪就敛迹,你宫神有什么功劳?相反,重用大奸大恶,朝政就昏暗,妖魔鬼怪就兴风作浪,你宫神又有什么力量拨乱反正?如今日白风清,忠良满朝,哪里是南方等待下雨、北方等待天晴?更何况京城里十分繁荣,哪里需要穷困的边疆?钱库粮仓都十分充实,哪里需要疲惫的农民?禁卫军吃得饱、长得壮,异常凶猛,哪里需要天下兵?
宫神虽讲出了唐朝兴衰的历史,但自居其功,却是欺人之谈。孙樵用得贤相则兴,用奸相则衰进行驳斥,当然是正确的。而宫神慨叹今不如昔,显然符合实际,孙樵却不从用人失当等方面说明原因,而是正话反说,歌颂现实,还横蛮地对宫神提出一连串质问。构思之妙,真是匪夷所思。
结尾数句,尤妙不可言:
宫神不能对,退而笑曰:“孙樵谁欺乎?欺古乎?欺今乎?!
写宫殿赋而别辟蹊径,通过与宫神的对话抨击朝政,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主体意识之高扬,唐以前的所有赋作家都望尘莫及。
三、体裁的多样与创新
唐人小赋,体裁多样,求变求新。百卉争妍,蔚为大观。
(一)骈赋
初唐时期,赋作家直接继承六朝传统,其创作以骈体抒情小赋为主。但由于全国统一,南北文学交融,赋作家“各去所短”而“合其两长”,追求“文质彬彬”的境界,故其骈体赋已出现有异于六朝的新特点: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气机流畅,风格刚健清新。读王勃的《涧底寒松赋》、卢照邻的《对蜀父老问》和《秋霖赋》、杨炯的《青苔赋》、徐彦伯的《登长城赋》、东方虬的《蟾蜍赋》、陈子昂的《尘尾赋》等篇,便可感受到这种新特点。试以《登长城赋》为例,略作说明。
《登长城赋》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且看关于秦筑长城的描写:
……神告箓图,亡秦者胡。实懵萧墙之嬖,滥行高阙之诛。凿临洮之西徼,穿负海之东隅。猛将虎视,焉存纲纪;谪戍勃兴,钩绳乱起。连连坞壁,岌岌亭垒。飞刍而挽粟者十有二年,堑山而堙谷者三千余里。黔首之死亡之日,白骨之悲哀不已。犹欲张伯翳之绝胤,驰撑犁之骄子。曾不知失全者易倾,逆用者无成。陈涉以闾左奔亡之师,项梁以全吴骄悍之兵,梦骖征其败德,斩蛇验其鸿名。板筑未艾,君臣颠沛。六郡沙漠,五原旌旆。运历金火,地分中外。因虐主之淫愎,成后王之要害,则知作之者劳而居之者泰。
对偶极工,而大气包举。且用“犹欲”、“曾不知”等词统领偶句,转折灵动。至于“因虐主之淫愎,成后王之要害”,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成”二字分冠于两句之首,遂使“虐主之淫愎”与“后王之要害”词虽骈俪而气则单行。“则知作之者劳而居之者泰”,以“则知”承上启下,以“而”字转折,故能化偶为散。尤应注意者是:“虐主之淫愎”与“后王之要害”、“作之者劳”与“居之者泰”,都是对偶法中的所谓“反对”,表现对立的双方。从害与利两个方面对秦筑长城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求诸古人,也是难能可贵的。
盛唐及其以后,愈益求变求新,或吸取骚体情韵,或向新文赋过渡,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三) 四言诗体赋
唐代诗坛,四言诗已基本上被五、七言诗所取代,除韩愈的《元和圣德诗》和柳宗元的《平淮夷雅》而外,佳作寥寥;而其艺术生命,却转向辞赋园地飘香吐艳,大放光芒。唐人四言诗体赋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角度新,能以极短的篇幅反映社会人生,表现深刻主题。前面在论“赋的诗化”时已谈过若干作品,但那是举例性的,有价值的作品远不止此。如司空图的《诗赋》以赋论诗,描状了壮阔、奔放、奇险、雄健等艺术风格,可与他的《诗品》相补充。《共命鸟赋》曲折地反映了晚唐统治阶层的权力争夺,而以“一胜一负,终婴祸罗。乘危逞怨,积世不磨”诸句深致叹惋,尤有现实意义。
(四) 骚体赋
唐人小赋中的骚体赋佳作多,诗意浓。如卢照邻的《狱中学骚体》、张说的《江上愁心赋》、元结的《闵岭中》、刘禹锡的《秋声赋》、白居易的《伤远行赋》、韩愈的《复志赋》等,都写实感,抒真情,语言清新,形象鲜明,而作者的遭际与时代氛围,亦跃然纸上。柳宗元的《解崇赋》、《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五篇作于永州,抒发因实行永贞革新而遭贬谪的愤慨与痛苦,感情沉郁激荡;其写景文字,亦隐喻着现实的黑暗与世路的艰险,是骚体赋的名篇,林纾称为“唐文巨擘”,“当与宋玉争席”(《韩柳文研究法》)。刘蜕的《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悯祷辞》等,王夫之誉为“左徒谪系”(《姜斋文集·刘孝尼诗序》),刘熙载以为“学《楚辞》尤有深致”,“颇得《九歌》遗意”(《艺概·赋概》)。当然,唐人的骚体赋,都上承《楚辞》传统;但都刻意创新,不落前人窠臼,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色彩。其中有不少佳作,可以称为新骚体赋,这在论“赋的诗化”时已略抒浅见。
(五) 文赋
以《子虚》、《上林》为代表的汉大赋,韵散结合,或称散体赋,或称文赋。唐人取其散文句式和散文气势,而去其罗列名物、堆垛双声叠韵形容词及喜用生僻字词的缺点,用明畅生动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达意,遂形成一种有时代特色的文赋,可称为新文赋。
唐代开国,文人受时代精神的感召,都怀有昂扬奋进的激情。与此同时,从魏征到陈子昂,都“质”、“文”并重,提倡有“骨气”、“风骨”的刚健文风。因此,初唐的骈赋和骚体赋,已在不同程度上御以散文的气势。到了盛唐时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萧颖士、独孤及等人,首先在新文赋的创立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代表作是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吊古战场文》作于玄宗天宝末年。开元天宝间迭启边衅,而李华曾奉使朔方,目睹耳闻了北方古战场的惨象;当天宝十载唐军伐南诏败绩,死者六万,而“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准备再行征伐之时,李华又在伊阙县尉任上亲见“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通鉴》卷二一六)的情景,故能写得真切感人。全文起得突兀: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劈空画出一幅古战场图,景中含情。以下以“吾闻夫”、“吾想夫”、“至若”分别领起三段文字,绘声绘色,铺写战争的惨烈。又以“吾闻之”领起一段,历举边防得失,而归结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又以一组疑问句带出关于战死者家属的描写,然后陡然收尾:
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极写杀伤之惨和战死者家属之苦而结穴于任人得当,“守在四夷”,在当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全文骈句、骚句、散文句并用,逐段换韵。大致以骈句铺写,以骚句抒情,以散文句议论,奇峰迭起,变化无端,奔腾前进,如大河滚滚,具有散文汪洋恣肆的气势,开后代文赋无数法门。
唐赋大家都兼擅多种赋体。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主将,不论写骈赋还是写骚体赋,都能运以散文的气势,刻意创新。当然,他对辞赋的主要贡献,还在于新文赋的创立。其《进学解》、《送穷文》历代传诵,从体格看,乃是新文赋。而古今不少选本是作为散文入选的,其有异于前此各体赋的新特点之鲜明突出,于此可见。但也有看出问题的,如宋人黄震云:“《进学解》类赋体,逐段布置,各有韵。”(《黄氏日钞》卷五九)近人钱基博云:“《进学解》虽抒愤慨,亦道功力,圆亮出以俪体,骨力仍是散文。浓郁而不伤缛雕,沉浸而能为流转,参汉赋之句法,而运以当日之唐格。跌宕昭彰,乃开宋文爽朗之意。”(《韩愈志·韩集籀读录》)这都讲出了《进学解》作为新文赋的特点。再看《祭田横墓文》: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觑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此去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祝尧《古赋辨体》提到这篇赋,却未辨其体而只谈内容。从体格上看,《进学解》骈俪语层出不穷,其特点是以散御骈;而这篇《祭田横墓文》,则通篇散行,无一骈语,跌宕起伏,一气旋转,实质上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押韵的散文诗。此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典型的新文赋。
(五)律赋
律赋就是讲格律的赋。所谓格律,就是音韵和谐,对偶精切。
单音节的汉字每个字都有形有音有义。就字音说,尽管在南齐永明时沈约等人提出“四声”以前并没有平仄的说法,但实际上音分平仄。《诗经》、《楚辞》中的许多作品读起来之所以有抑扬抗坠的音乐美,除了押韵之外,还由于许多句子大致平仄协调。就字义说,“天”与“地”、“男”与“女”、“高”与“下”、“多”与“少”,以此类推,每一个字都可以找到一个乃至几个字与它对偶;更妙的是其平仄也往往是相对的。因此,对偶句在先秦古籍中已屡见不鲜。这就是说,诗、文的有意识的律化,是在符合汉语特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诗的律化,由永明新体诗促进,至初唐基本完成,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在内的一整套格律诗,为唐诗百花园增加了光艳夺目的新品种。文的律化与诗的律化同步、并受其影响,其结果便产生了介乎诗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骈文、骈赋。唐代以诗赋取士,用于考试的试贴诗,其实就是五言排律,所不同的是限定六韵十二句,由试官命题、限韵。用于考试的律赋,其实就是骈赋,所不同的是由试官命题限韵、开头必须“破题”;在用于取士之后,更讲究平仄协调,又增多了四六句式。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律赋,在用于考试时也允许求变求新。李调元在《赋话·新话三》中指出:元稹、白居易的律赋“驰骋才情,不拘绳尺”,“句长而气甚流走”,“踔厉发扬,有凌轹一世之概”。又指出:“律赋多有四六,鲜有作长句者。破其拘挛,自元、白始。乐天清雄绝世,妙悟天然,投之所向,无不如志。微之则多典硕之作,高冠长剑,璀璨陆离,使人不敢逼视。”骈赋、律赋,由于通篇用骈偶句,在写作中很容易出现繁缛、堆垛、板滞的缺点。元、白突破四六句式而善用长句,“气甚流走”,使律赋有散文气势,便矫正了那些缺点。白居易应试的《性习相近远赋》、《求玄珠赋》、《斩白蛇赋》等“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并非偶然。
律赋用于科举考试,风簷寸晷,命题限韵,当然很难产生佳作。如果不参加考试而用以抒发真情实感,则限制虽严,仍能写出较好的作品。晚唐时期,不为参加考试而写的律赋极多,而社会千态、人生百感,亦随之进入律赋创作领域。王棨的《贫赋》、《江南春赋》、《秋夜七里滩闻渔歌赋》,黄滔的《馆娃宫赋》、《明皇回驾经马嵬赋》、《以不贪为宝赋》,徐寅的《寒赋》、《口不言钱赋》、《人生几何赋》、《过骊山赋》等,都有感而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唐士人的心态和社会面影。如徐寅的《寒赋》(以“色悴颜愁,臣同役也”为韵),设为问答,写“大雪濛濛”之时,“安处王”以兽炭、狐裘御寒,犹说“今日之寒斯甚。”“凭虚侯”便说:“下民将欲冻死,王未有寒色。”接下去描绘了戍边将士、农夫、儒者三种人的寒状。写农夫云:
荷锸田里,劳乎农事。草荒而耒耜无力,地冷而身心将悴。赋役斯迫,锄何利!冻体斯露,疏蓑莫庇。东皋孰悯其耕耘!北阙但争其禄位。今则元律将结,元冬已继。此农者之寒焉,王曷知其忧愧?
《口不言钱赋》借歌颂王衍鞭笞了古代的“拜金主义”现象:
恨朝野以争侈,竞缗钱而纵欲。化为粪土,填巨壑以难盈;涌作波澜,灌漏卮而不足。
类似的作品,在晚唐律赋中并不鲜见。
诗与文,各有特性。诗的律化产生了被唐人称为“近体诗”的若干新品种,成绩辉煌。而文的律化,其成绩则相形见绌。看来文虽然也有声调问题,但不宜过分律化。骈赋、律赋的革新,都是吸取散文舒畅、流走的气势以化骈偶的繁缛、板滞,其原因正在于此;韩、柳古文运动功不可没,其原因也在于此。但唐人律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需研究、总结,不宜笼统否定。
(六) 俗赋
敦煌遗书中有唐人赋二十二篇,其中有用通俗语言写成、无作者姓名的《燕子赋》二篇(其一残)、《晏子赋》、《韩朋赋》、《新妇文》各一篇,通称俗赋。这表明曾经是庙堂文学的赋,到唐代已深入民间,被民间艺人用来塑造人物、叙说故事。这些俗赋,都具有滑稽调笑、幽默讽刺、寓庄于谐的特色,鲜活、泼辣,富有民间生活气息,与文人赋形成明显的对照;也正好与文人赋相互补充,使唐赋蔚为大观。
以上从赋的诗化、主体意识的高扬、体裁的多样与创新三方面论述了唐人小赋的特点,虽然未必中肯,但由此已可看出:在唐代文学的百花园里,各体小赋与诗、文交融互补,共酿春色。如果对唐赋不屑一顾或视而不见,那就既不利于对唐代文学作全面把握,也白白丧失了许多审美享受。

共[1]页

霍松林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