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长恨歌疏证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长恨歌疏证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罗锦堂 点击:28431次 时间:2014/7/14 20:12:28
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间之情爱,哀感顽艳,久为世人所乐道,陈鸿为之立传(注一),铺写详密,神气生动;白居易又撰为歌辞,悠扬旖旎,情至文生,才调风致,独出流辈(注二),宜黄乐子正(注三),尝据陈鸿本传,并摭拾《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酉阳杂俎》等,排比润色,成《太真外传》二卷,事实详备,文笔斐然。宋代以后,其见于歌咏丛谈者尤夥,如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仁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及《唐明皇游月宫杂剧》;明代有屠长卿《采毫记》,吴世美《惊鸿记》、清代有洪昉思《长生殿》;此外尚有关汉卿之《唐明皇哭香囊》,岳伯川之《杨贵妃》、庾吉甫之《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石曼卿之《拂霓裳传踏》、张与孟之《梦杨妃》,以及无名氏之《马践杨妃》等,但均已散佚,仅于钟嗣成《录鬼簿》、涵虚子《太和正印谱》、王国维《曲谱》、王灼《碧鸡漫志》、陶九成《辍耕录》中,存录其目耳。迨至近代,又有俞平伯之《长恨歌传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一文,陈寅恪之《长恨歌笺证稿》,及日人远籘实夫之《长恨歌研究》等;凡读陈传白歌者,不可不连类肆及也。然不无遗憾者,上述诸作,多系零金碎玉,未能将《长恨歌》全文,作有系统之论列,作者不揣谫陋,兹依据史传,并引述各家之说,分别疏证于后;非敢立异鸣高,乱人耳目,一得之愚,或可有助于读《长恨歌》者。首述陈鸿长恨歌传(以下简称陈传)谓白氏作歌之缘起,云:
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年),冬十二月(注四),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注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拥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乐天因为长恨歌。
至于题名,盖取诗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意。由是可知王质夫,乃长恨歌之催生者,惜其事迹不彰,可哀也已!据《文苑英华》所录陈传,其文句与广记多异,末段叙及鸿与王质夫白乐天相拥至仙游寺,质夫举酒邀乐天作歌一节,为广记本所无,其云: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居易,尉于盩厔,余与琅琊王质夫家仙游谷,因暇日,拥手入山。质夫于道中语及于是。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世所隐者,鸿非史官,不知。所知者有玄宗内传今在。余所据,王质夫说之尔。
于此更知陈传白歌之内容,亦本王质夫之说也。白歌既出,天下风靡,凡“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注六)乃至于赤县神州,鸡林海外,无不乐诵白居易诗者(注七)。居易与元九书,亦自言云: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同书中此节之前,又云: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继又云:
    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注八)
段成式《酉阳杂俎》,曾记葛清周身遍刺白居易诗一则,文曰: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常与荆客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去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注九)
此外,在《全唐诗》(注十)及王渔洋《带经堂诗话》(注十一),皆有类似之记载。胡震亨云:“唐诗人生素享名之盛,无如白香山。初疑元相白集序,所载未尽实。后阅丰年录: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注十二)兹据《长庆集》卷十六“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云: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元老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十三)
居易生前享名之盛,于斯可见,及至武宗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居易卒后宣宗李忱,以诗吊之云: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惘然。(注十四)
此诗是否真出自宣宗之手,不敢遽信,然由是可知白诗之流播,真自篇章以来,得未曾有。
赵翼曰:“(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注十五)好之者既众,而毁之者亦深,孙光宪曰:“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太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si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没其尘坌(ben尘埃),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注十六)《太平广记》所载,与此略同(注十七)。
居易既因负诗名而见拙于诗,故在《与元九书》中, 不得不曰:“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但观前引“一篇长恨有风情”之句,其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安得谓“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乎?其所以出此言者,乃有不得已之苦衷耳。其后又有李戡斥之曰:“纤艳不逞,非庄人雅士所为……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xie)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注十八)按李戡,又名飞,字定臣,渤海敬王奉慈七世孙(注十九);以上评语,乃杜牧引李戡之言,自别有用心(注二十),然其所言“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云云,实足以说明白氏诗歌感人之深,流布之广。因此唐代末年,黄滔曾为文驳之云:“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然自李飞数贤,多以粉黛为乐天之罪。殊不谓三百篇多女子,盖在所指说如何耳!”(注二一)此外尚有叶梦得之《避暑诗话》、贺贻孙之《诗笺》、尤侗之《艮(gen)斋杂说》等,皆为乐天辩冤。至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诸书,谓乐天长恨歌“写燕昵之私,不晓文章体裁,造语蠢拙,无礼于君。”以及“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等(注二二),乃过激之论,盖其名满天下而谤亦随之,此固理之所当然。陈寅恪曰:“宋人论诗,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详后宛转蛾眉马前死条)张戒《岁寒堂诗话》之类,俱推崇杜少陵而贬斥白香山,谓乐天长恨歌,详写燕昵之私,不晓文章体裁,造语蠢拙,无礼于君。喜举老杜《北征》诗:‘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一节,及《哀江头》:‘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一节,以为例证。殊不知长恨歌本为当时小说文中之诗歌部分,其史才议论,已别见于陈鸿传文之内,歌中自不涉及。而详悉叙写燕昵之私,正是言情小说文体所应尔,而为元白所擅长者(注二三),如魏张之妄论,真可谓‘不晓文章体裁,造语蠢拙’也。”(注二四)陈氏此说,极具见地,可弃置不论矣。叙说既竟,以下专就长恨歌本文,一一疏证之。歌云:
汉皇重色思倾国。
此诗称唐帝为“汉皇”,盖自汉武帝李夫人故事附益而来也,陈传所云:“如汉武帝李夫人”者,是其明证。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歌云:“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注二五)李白《清平调》咏杨妃:“名花倾国两相欢”,亦本此。李夫人乃延年女弟,妙丽善舞,武帝甚宠幸之。早卒,帝图其形于甘泉宫,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令帝居帐中,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不得就视,帝愈悲感,乃作歌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吃!”(注二六)白歌据此,而以杨妃比李夫人,盖为下文洪都道士上天入地求索杨妃之张本,因之陈寅恪曰:“(长恨歌)后半节畅述入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而此神物语之增加,则由汉武帝李夫人故事转化而来也。”(注二七)同时在白居易新乐府李夫人章云:“伤心不独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特于此标出一“今”字,明系指玄宗贵妃而言也;读长恨歌者,不可不辨。
或谓杨妃未死于马嵬坡,可于“汉皇”二字中见之,盖唐人诗中称明皇处,多云“武皇”,如王昌龄诗:“白马金鞍从武皇”。韦应物诗:“少事武皇帝”等均是,而白氏称明皇为“汉皇”,则有深意存焉。唐人诗中称“汉”者,如李白《关山月》之“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之“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冢,空教葡萄入汉家”;王维《老将行》之“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等均是。至写塞外战争者,常称“汉兵”,因其背景为胡地也。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之“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高适《燕歌行》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均是。白氏长恨歌,劈头即称“汉皇”,暗中即有与“胡”、“夷”对衬之作用。由此观之,杨妃疑当流落国外矣(注二八)。
御宇多年求不得。
按《唐会要》三皇后门略云:“玄宗皇后武氏。后幼入宫,赐号惠妃,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注二九)因之,陈传叙明皇倦委之情云:“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惠妃(即惠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有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又按《太真外传》云:“开元初,玄宗有武惠妃、王皇后。后无子,妃生子,又美丽,宠倾后宫。至十三年,皇后废,妃嫔无得与惠妃比。二十一年十一月,惠妃即世(注三十),后庭虽有良家子,无悦上目,上心凄然。”朱彝尊亦曰:“武惠妃薨,后宫无当帝意者。”(注三一)据此,武惠妃之死,乃明皇纳杨妃之一大关键。盖自武惠妃死后,明皇求美而不得,正承上文“重色”二字,以见其重色而选之难,为下文杨妃入宫之伏笔;不然明皇以天子之尊,四海之大,求一妇人而不可得,断无此理。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诗中所云“初长成”、“人未识”,稽诸史实,则颇不合。按《新唐书伍玄宗纪》云:“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二年,亦即天宝元年,是年明皇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又《南部新书辛》云:“杨妃本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度为道士入内。”诗人张祜《集灵台》诗有云:“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盖指此而言。集灵台在华清宫长生殿侧,为玄宗所建以祀神者,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诗中之意,乃讽刺玄宗与贵妃,不当在此庄严之祭台仍轻薄调情而亵渎神灵也。其次陈曾叙述选妃之经过云:“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淡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之女于寿邸。”其次《太真外传》云:“杨贵妃,小字玉环(注三二),弘农华阴人也。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司户。……妃早孤,养于父河南府士曹玄家。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注三三),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七载四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陈寅恪曾云:“正史小说中诸记载,何所依据,今不可知,以事理察之,所记似最为可信。”(注三四)因此,赵与时为之辩解,乃曰:“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末详矣,殊不为鲁讳。然太真本寿王妃,顾曰杨家友女云云。盖燕昵之思,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陈传则略言之矣。”(注三五)史绳祖亦云:“唐明皇纳寿王妃杨氏,本陷新台之恶,而白乐天所赋长恨歌,则深没寿邸一段,盖得孔子答陈司败遗意矣。春秋为尊者讳,此歌深得之。”(注三六)清人朱彝尊,颇持异说,盖本张俞骊山记,以为杨妃并未入寿邸,而系以处子入宫,其言曰:
太真外传,宋乐史撰,称妃以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于寿邸,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此传闻之谬也。按唐大诏令(集)载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遣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林甫,副以黄门侍郎陈希烈,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为寿王妃。考之开元礼,皇太子纳妃,将行纳采,皇帝临轩命使,降而亲王,礼仪有杀,命使则回。由纳采而问名,而纳吉,而纳徵,而请期,然后亲迎,同牢,备礼动需卜日,无纳采受册即归寿邸之礼也。越明年,武恶妃薨,后宫无当帝意者,或奏妃姿色绝代,及度为女道士。敕曰:“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毅,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清修。属太后祭辰(注三七),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弘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盖帝先注意于妃,顾难夺之朱邸,思纳诸禁中,乃言出自妃意。所云作嫔藩国者,据妃曾受册云然。其曰太后祭辰者,昭成窦后以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受害,则天后以建子月为岁首,中宗虽复旧用夏正,即正月行香废务,直至顺宗永贞元年,方改正以十一月二日为祭辰。开元中,犹循中宗行香之旧,是妃入道之期,当在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二日也。妃既入道,衣道士服入见,号曰太真。史称不期岁礼遇如惠妃。然则,妃由道院入宫,不由寿邸,陈鸿长恨歌传谓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妃于寿邸,与外传同其谬。张俞《骊山记》(注三八),谓妃以处子入宫,似得其实。而李商隐碧城三首,一咏妃入道,一咏妃未归寿邸,一咏帝与妃定情,系七月十六日。证以“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是足当诗史矣(注三九)。
此文,言之凿凿,似极可信,然与史实不合,故章实斋云:昔人论唐玄宗纳寿王妃于杨氏一事,谓杨妃初为寿王所聘,尚未归寿邸也。此说意存忠厚,然未考事实也。按《杨妃传》,妃死于马嵬之难,在天宝十五载丙申(注四十),死时年三十八。推其生年,当在开元七年己未(公元七一九年)。唐大诏令,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册杨氏为寿王妃。自己未至乙亥,妃生方十七年。天宝四年乙酉,有度寿王妃杨氏入道敕文云:“素以端悫(que诚实)(注四一),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清修。”则杨氏如寿邸已十年矣。是年册韦昭训女为寿王妃而杨氏入宫,妃于时年已二十有七,玄宗生于光宅二年乙酉(注四二),下距天宝四年乙酉,年已六十有一而纳妃后宫,又十一年而遘(gou相遇)马嵬之难,妃三十八而玄宗年已七十二矣,岂非孽哉!朱竹垞(cha)所考,谓杨妃以处女入宫,亦未确也(注四三)。
杭世骏、陈寅恪诸人,均有考证(注四四),文繁不具录,读者可取以参看。大率皆以为杨氏乃自寿王邸入宫者,故白歌之“初长成”、“人未识”云云,自不可信也。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陈传云:“(妃)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又按《旧唐书》五一玄宗杨贵妃传云:“太真姿质丰硕”。做世有“燕瘦环肥”之语,犹如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太真外传》亦云:“上喜甚,谓后宫人曰:‘朕得杨妃,如德至宝也。’乃制曲子曰得宝子,又曰得鞚(方孔切)子。”又云:“(明皇)得贵妃,又宠甚于惠妃。”关于选妃入宫情事,已见前疏,兹不赘。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吴曾云:“白乐天长恨歌云:‘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盖用李白应制清平乐,词云:‘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注四五)吴氏此说,如谓白诗回头句则可,但六宫句,并不甚妥切,余以为六宫句,盖与白氏所作赠阿輭(软)诗为同一句法(注四六),白氏云:“微之到通州日,授馆长安,见尘壁间有数行字,即仆旧诗,其落句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然不知题者何人也。微之吟叹不足,因缀一章,兼录仆本诗同寄,省其诗,乃是十五年前初及第时,赠长安妓人阿(輭)软绝句。”(注四七)按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八〇〇年),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九岁;而长恨歌则作于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年),时年三十五岁,前后相差有七年之久,故知“六宫粉黛无颜色”句,系自“千花百草无颜色”句变化而来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按陈鸿《华清汤池记》云:“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莲花今犹存。”(注四八)在郑处晦《明皇杂录》中(注四九),亦收此节,字句微异。又辛氏《三秦记》云:“骊山西有温汤,汉魏以来,相传能荡邪蠲疫,今在新丰县西。后周庾信有温泉碑,皇朝置温泉宫,常所临幸,又天下诸州,往往有之,然地气温润,殖物尤早,卉木凌冬不凋,蔬果入春先熟。比之骊山,多所不逮。”(注五十)盖温泉之利,旨在愈病疗疾,除寒祛风,而明皇之温泉,匪特疗疾,亦具专用,非宠幸者不与焉,故唐六典丞一人从八品下注曰:“凡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汤泉馆室有差,别其贵贱,而禁其逾越。”观此可知当日明皇之赐浴华清,正所以为大见宠幸之兆也。有此一节,方可启下文“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幸在一身”之语。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陈传云:“别疏温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胜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又《丽情集》云:“上见之明日,诏浴华清池,清澜三尺中洗明玉,莲开水上,鸾舞鉴中,既出水,娇多力微,不胜罗绮。春正月,上心始悦。”(注五一)按潘德舆曾斥之云:“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南北曲中猥亵语耳,词家不肯道此,而况诗哉!”(注五二)潘氏此语,本取元微之《连昌宫词》中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句,与白歌并论,但衡诸文气,元词稍嫌露骨,而白歌则含蓄多矣。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步摇,首饰名,上有垂珠,行走时则动摇。按《妆台记》云:“周文王于髻上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曰凤髻,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始皇宫中,悉好神仙之术,乃梳神仙髻,后宫尚之。后有迎春髻、垂云髻,亦相尚。汉武就李夫人取玉钗掻头,自此后,宫人多用玉。”另据陈传云:“命(妃)带步摇,垂金铛。明年,册为贵妃,半后服用。由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上益嬖(bi宠爱)焉。”又《太真外传》云:“是夕,授金钗钿合。上又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髻。”至于“芙蓉帐”,见《成都记》,略云:“孟后主时,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以花染绘为帐,名芙蓉帐。”按庾信《灯赋》:“掩芙蓉之行帐。”刘长卿之《昭阳曲》:“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可知古人床帐,皆好绘芙蓉以为饰也。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按《丽情集》谓华清浴后,“自是天子不早朝,后夫人不得侍寝。”证以李公垂之言:“杨贵妃专宠,……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云云(注五三)盖得其实也。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转夜。
杜甫《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又《杨太真外传》云:“上起动必与贵妃同行。”杨妃之得专宠,与此可见。其次,陈传云:“是省风九州,泥金五岳,骊山雪夜,上阳春朝,与上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丽情集》亦云:“行同辇,止同宴,妖其容,巧其词,歌舞谈笑,婉娈便侫(ning),以中上意,故以为上宫春色,四时在目。”另在元微之《长庆集》十七,有《灯影》七绝一首,特录出以供参考:“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此虽传闻,未必可信,然与白歌“春从春游夜转夜”句相印证,不为无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人诗,每言宫女,辄云“三千”,而白居易尤乐道之,如云:“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又如七德舞云:“怨女三千放出宫”。又如陵园妾云:“雨露之恩不及者,犹闻不啻三千人。”此盖指成数而言,未必确有三千也。在“怨女三千放出宫”句下,白氏注文有:“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之记载,然在《旧唐书》中,但云:“(贞观二年九月)丁未,(太宗)谓侍臣云:‘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今将出之,任求伉俪。’(注五四)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等,于掖庭宫西门简出之。”并未言人数,但《通鉴》于此下,有“前后所出三千余人”一句(注五五),盖言其多也。
按陈传云:“(明皇)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及后宫才人,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盼意。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兹据范晔《后汉书》后妃论云:“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督。周礼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后正位宫闱,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及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范氏之言,本于《礼记》,其文曰:“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郑玄曰:“帝嚳(ku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立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此妃也。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立三妃而已。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曰:天子聚十二,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嚳(喾),立正九妃,又三九二十七为八十一,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妇也,嫔也,女御也,五者互参,以定尊卑。”周礼云:“九嫔掌妇学之法,教九御,赴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女御书叙于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功事。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也。”以是言之,唐代后宫之制,乃沿袭旧说,故陈传因之。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屋句,暗用汉武帝筑金屋以藏阿娇故事。玉楼,乃指楼阁之美者,别无深意,如韦庄诗:“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按《开天遗事》云:“开元末,明皇每至春时,日暮宴于宫中,使嫔妃辈争插艳花,帝亲捉粉蝶放之,随蝶所止,幸之。后因杨妃专宠,遂不复此戏也。”(注五六)又按白氏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歌云:“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此“空房宿”,与上文之“娇侍夜”,恰成一强烈之对照,言外之意,不难窥知也。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唐书·后妃传》云:“太真三姊皆美,封韩、虢、秦三国夫人,出入宫掖。帝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帝幸华清宫,五宅车骑皆从,家别为一队,队一色,俄五家队合,灿若万花,川谷成锦绣。”关于帝幸华清宫事,《明皇杂录》,纪之尤详,文云:“上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十数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鞚(kong马笼头)组绣为障泥,共聚于国忠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耀,观者如堵。自国忠宅,至于城东南隅,仆御车马,纷纭其间。国忠方于客坐于门下,指而谓客曰:‘某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之亲,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税驾之所念,终不能致令名,要当取乐于富贵耳!’由是,骄奢僭侈之态纷然,而昧处满持盈之道矣……杨贵妃姊虢国夫人,恩宠一时,大治宅第,栋宇之华盛,举无与比。所居韦嗣立旧宅。韦氏诸子,方午偃息于堂庑间,忽见夫人衣黄罗帔(pei)衫,降自步辇,有侍婢数十人,笑语自若,谓韦氏诸子曰:‘闻此宅欲卖,其价几何?’韦氏降阶曰:‘先人旧庐,所未忍舍。’语未毕,有工数百人,发东西厢,撤其瓦木。韦氏诸子,乃率家童挈其琴书,委于路中。”《杨太真外传》上,与此略同,惟其中尚有:“(天宝)十载,上元节,杨氏五宅夜游,遂与广宁公主骑从争西市门,杨氏奴挥鞭误及公主衣,公主堕马,驸马程昌裔扶公主因及数挝(zhua,同“抓”),公主泣奏之,上令决杀杨家奴一人,昌裔停官,不许朝谒,于是杨家转横,出入禁门不问。”于此更见杨氏诸姨之骄厉,故张祜(hu福)有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注五七)大诗人杜甫之《丽人行》,写杨氏诸姨之奢侈淫乱,以及权势之煊赫,其不平之气,跃然纸上,辞云: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被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筋餍饫(yu)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元微之《连昌宫词》亦云:“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盖纪实也。
《旧唐书·后妃传》上:“天宝初,进册(太真为)贵妃,追赠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擢叔玄珪为光禄卿,宗兄銛鸿胪卿,錡侍御史。(国忠)三娣皆美劭(shao美好),帝呼为姨,封韩、虢、秦三国夫人。出入宫掖,恩宠势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让,皆不敢就位……赐诸娣钱岁百万为脂粉费,……帝所得奇珍及贡献,分赐之,五家如一。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凡充锦绣官及治琢金玉者大抵千人……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晚唐杜牧有诗纪之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见明皇之宠幸贵妃,不惜人力之疲于奔命,而讽刺之意,自可于言外见之。
陈传亦云:“(妃)叔父昆弟,皆位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王室。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矣。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又《杨太真外传》上云:“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每入宫中,移晷方出。宫中呼贵妃为娘子,礼数同于皇后。册妃日,赠其父玄琰济阴太守,母李氏,陇西郡夫人。又赠玄琰兵部尚书,李氏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银青光禄大夫。再从兄钊,拜为侍郎,兼数使。兄銛,又居朝列。堂弟錡尚太华公主。是武惠妃生,以母,见遇过于诸女,赐第连于宫禁。自此,杨氏权倾天下。”由此观之,真可谓“光彩生门户”矣。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按蔡立甫云:“卫皇后歌云:‘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饮马长城窟》云:‘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拒。’哀乐之情迥别。长恨歌‘不重生男重生女’本此。”(注五八)前引卫皇后歌中之卫子夫,乃汉成帝时平阳公主家歌女,后为汉武帝纳为皇后,其弟卫青,封为大将军,故民谣歌此。陈传云:“当时歌谣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其为人心羡慕如此。”但黄稻《答陈磻隐论诗书》,则云:“长恨歌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刺以男女不常,阴阳失伦,其意险而奇,其文平而易,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哉!”(注五九)白歌本写实,而黄氏释以褒贬之意,亦自可通。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宫旧处,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乃明皇与杨妃宴饮之处。居易新乐府《离宫高》有云:“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迟迟兮春日至,甃(zhou井壁)暖兮温泉溢。嫋嫋(niao)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以见当日骊宫之金碧辉煌。但自安史之乱后,则萧条荒凉之景况,可于白氏《江南遇天宝乐叟》诗中见之,诗云:“我自秦来君莫问,骊山渭水如荒村。新丰树老笼明月,长生殿暗锁春云。红叶纷纷盖欹(yi)瓦,绿苔重重封壤垣。惟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注六十)据此,则当年之朱楼紫殿,已化为颓垣败瓦矣。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新唐书·后妃传》上云:“妃善歌舞,邃晓音律。”又白氏新乐府《胡旋舞》有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由此可知太真确系能歌善舞。至此云胡旋舞,乃唐代宫中及贵戚所好尚者,钱易南部新书以为于天宝末年康居国(注六一)新献,盖左旋右转之舞曲也。但在玄宗以前,即有记载(注六二),不过当时尤为风行耳。据《安禄山传》云:“(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二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注六三)《唐书·乐志》:“康居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又《乐府杂录》云:“胡旋舞,居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挪,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另外,《绿窗新话》杨贵妃舞霓裳曲条云:“骨尘舞,俱于小圆球子上纵横腾踏而上,足不离球子。”盖贵妃与禄山,体皆肥硕,而俱能此胡旋之舞,因之更易要宠于明皇矣。另外,在《杨太真外传》上,详载当时玄宗在宫中之歌舞盛况,特拈出以供参览,文云:
上一旦御勤政楼,大张声乐。时教坊有王大娘,善戴百尺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其间,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省正字,十岁惠悟过人。上召于楼中,贵妃坐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贵妃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上与妃及嫔御皆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黄纹袍赐之。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时木兰花发,皇情不悦,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以下又叙述玄宗自制《紫云回》(注六四),及《凌波曲》(注六五)情事。继又云:“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bili古代管乐器),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凡此种种,皆足以说明玄宗如何醉心于丝竹之乐也。
渔阳鼙鼓动地来。
渔阳,即今河北蓟县,及平谷县等地。《蓟州图经》云:“州城西北有渔山,郡在山南,故曰渔阳。”据《旧唐书·玄宗本纪》下云:“(天宝)十四载……范阳节度使(注六六)安禄山,率番汉之兵十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关门不守,京师大骇。”陈传云:“天宝末,(太真)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名。”《旧唐书·肃宗本纪》亦云:“天宝十三载,安禄山来朝,上(肃宗)尝密奏曰:‘禄山有反相。’玄宗不听。十四载十一月,禄山果叛……以诛杨国忠为名。由是军民皆切齿于杨氏。”按《旧唐书·外戚传》,谓:“杨国忠,太真之从祖兄,(李)林甫死,遂拜右相。国忠性疏侻(tuo不拘小节),捷给硁硁(keng形容浅薄而固执),处决枢务,自仁不疑,盛气骄愎,百僚莫敢相可否。”由此可知国忠之为人,骄横不可一世,故易激怒于禄山,然玄宗与贵妃,实难辞其咎。
《旧唐书·逆臣传》有云:“营州柳城胡也。忮(zhi忌恨,嫉妒)忍多智,时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安禄山事迹》上云:“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yu抬)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出入。”又《柳氏旧闻》云:“天宝中,安禄山每来朝,上特异待之,每为致殊礼,殿西偏张金鸡障,其来,辄赐坐,肃宗曰:‘天子殿,无人臣坐礼,陛下宠之已甚,必将骄也。’上呼太子前曰:‘此胡有奇相,吾以此厌弭之尔。’”(注六七)另在《新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事迹》上,及《杨太真外传》下,所记略同。唯李肇《国史补》云:“安禄山恩宠寖(jin逐渐)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尝在坐。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闻马嵬之死,数日叹惋。虽林甫养育之,而国忠激怒之,然其他肠有所自也。”从“禄山由是心动”,及“然其他肠有所自也”句推论,禄山之叛,实种因于贵妃,而后世之歌咏此事者,亦均作如是想。白仁甫《梧桐雨》:“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注六八)马致远《四块玉·咏马嵬坡》云:“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注六九)又张可久《落梅风》之《天宝补遗》云:“姮娥面,天宝年。闹渔阳鼓声一片。”(注七十)此固诗人之题咏,不能据以为典实,然禄山之叛,与贵妃有关,可与其中见之矣。
惊破霓裳羽衣曲。
居易诗有云:“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注七一)可见白氏平生颇以长恨歌之描写霓裳羽衣曲自诩。至于霓裳羽衣之曲,何人所制,说者不一。据《唐书·礼乐志》云:“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便。”按霓裳羽衣曲,原名婆罗门,及法曲中最著名之舞曲,系由佛曲演化而来,本出自天竺,开元时经由中亚而输入中国,故王建《霓裳辞》有云:“中管五弦初半曲,遥教合上隔帘听。一声声向天头落,放得仙人夜唱经。”然在居易所作《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中,有“杨氏创声君造谱”之语,并自注曰:“开元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西凉,即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带,其地毗连边陲,唐时与诸外蕃接触频繁,胡乐多由此传入;杨氏既官西凉,自有介绍之可能。至于唐阙史下李可及戏三教条所载:“参寥子曰:开成初,文宗皇帝,耽玩经典,好古博雅,尝欲黜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有太常寺乐官尉迟璋者,善习古乐为法曲,笙、磬、琴、瑟,戛(jia古代的一种兵器)击铿拊,咸得其妙,遂成霓裳羽衣曲以献。”(注七二)此言开成时之霓裳羽衣曲,乃尉迟璋所创,是否异曲同名,无可稽考。但据《太真外传》云:
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等三乡驿望女凡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凡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太真外传》又引逸史云:
罗公远,天宝初侍玄宗,八月十五日夜,宫中玩月,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乎?”乃取一枝桂,向空掷之,化为一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等(注七三)。约行数十里,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有仙女数百,素练宽衣,舞于广庭。上前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上密记其声调,遂回桥,却顾随步而灭。且谕伶官象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除《龙城录》外,在郑嵎《津阳门诗注》(注七四)中,亦有类似之记载。至于霓裳舞之姿态、见诸《唐语林七补遗》,其文云:“曲有霓裳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而居易《和元稹之霓裳羽衣曲》亦云: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ye)弹吹笙迤逦。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huo破裂的声音)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冷坼。飘然转旋回云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被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虚白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常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闻。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注七五)。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苧萝空处所。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除此之外,关于考证霓裳羽衣舞之论著极多,如王灼《碧鸡漫志》中所述,颇为精湛,又日人远藤实夫所著《长恨歌之研究》一书,征引繁博,但其所据重要资料,不外《唐会要》与居易此歌,故不赘述,唯引录宋人葛立方之言,以为参考:
霓裳羽衣曲,始于开元,盛于天宝,今寂不传矣。白乐天作歌和元微之云:“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常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闻。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想其千姿万状缀兆音声,具载于长歌,按歌而谱可传也。今元集不载此,惜哉!赖有白诗,可见一二尔。“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者,言所饰之服也。又曰:“散序六奏未动衣。中序擘騞初入拍。繁音急节十二遍,唳鹤曲终长引声”,言所奏之曲也。而《唐会要·破阵乐》、《望瀛》、《霓裳羽衣》,总名《法曲》。今世所传《望瀛》亦十二遍。散序无拍,曲终亦长引声,若乐奏《望瀛》,亦可仿佛其遗意也。又曰:“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言所用之人也。然所用之人,未详其数。若曰:“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则疑用一人也。若曰:“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则又疑用二人也。然明皇每用杨太真舞,故长恨歌云:“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则当以一人为正。郑嵎《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笛写其半,会西凉府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吻合。按之便韵,乃合二者制霓裳羽衣之曲。”沈存中云:“霓裳曲用叶法善月中所闻为散序,以杨敬述所进为其腔”,未知所据也。又谓霓裳乃道调、法曲,若以为道调,则误矣。乐天《嵩阳观夜奏霓裳》云:“开元遗音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则霓裳用商调,非道调,明矣。厥后文人往往指霓裳为亡国之音,故杜牧诗云:“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按杜诗所言,乃据白歌之“惊破霓裳羽衣曲”而来。近人陈寅恪曰:“句中特取一‘破’字者,盖破字不仅含有破散或破坏之意,且又为乐舞术语,用之更觉浑成耳。又霓裳羽衣入破时,本奏以缓歌柔声之丝竹,今以惊天动地之鼙鼓与之对举,相映成趣,乃愈见造语之妙矣。”又按唐代大曲,最后精华之所在,均以破段为主体,故乐家称为曲破。如居易述其霓裳舞之终曲曰:“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自注云:“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另如元微之《琵琶歌》:“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玲悬玉盘。”又韩偓《横塘》诗:“风飘乱点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破长”,皆可为白诗之“唳鹤曲终长引声”作注。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九重城阙,指长安而言,《楚辞》:“君之门兮九重”。千乘万骑,乃惯用语,如汉代童谣:“千乘万骑上北芒”。又如《冥祥记》(注七七)云:“汉明帝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顶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乃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谓人之死,精神不灭,莫不瞿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等斋优填王画释迦佛像,帝重之,如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画壁‘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如诸传备载。”居易邃于释典,此等故实,当已熟知,行文之间,不无影响也。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翠华,指皇帝特用之旗帜,系以翠绿之羽毛为饰,故云。据陈传:“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忠奉氂(mao同“牦”)缨盘水,死于道周。”按马嵬亭,又名马嵬驿,在陕西兴平县西二十五里,今名马嵬镇,离长安有百余里之遥。
《杨太真外传》下云:“(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禄山反幽陵,以诛国忠为名。咸言国忠、虢国、贵妃三罪,莫敢上闻。上欲以皇太子监国,盖欲传位,自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拼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妃衔土请命,事乃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上幸巴蜀,贵妃从。至马嵬,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兵乱,乃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甿(同mang“氓”)庶,以至于此。若不诛之,何以谢天下?’众曰:‘念之久矣。’会吐蕃和好使在驿门遮国忠诉事。军士呼曰:‘杨国忠与蕃人谋叛!’诸军乃围驿四合,杀国忠,并男喧等。”(注七八)
六军不发无奈何。
    按毛诗有“整我六师”之言。又《礼记·周礼》:“凡制军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故以后泛指皇室军队为六军。但考之唐代建制,并无六军之名。据岑建功《旧唐书校勘记》:“按张氏宗泰云:‘以新旧兵志考之,大抵以左右龙武、左右御林军,合成四军。及至德二载(注七九),始置左右神武军。是德以前,有四军,无六军明矣。’白居易(陈鸿)长恨歌传云:‘六军徘徊’。歌曰:‘六军不发无奈何’。盖诗人沿天子六军旧说,未考盛唐之制耳!”(注八十)此说甚是,当从之。至如唐李繁邺侯家传(注八一),宋司马光《通鉴》二一八唐纪、《旧唐书》九玄宗下、《旧唐书》十肃宗纪、李义三《马嵬诗》等均言六军者,乃系根据旧说,而以六军为天子军队之代称也。
宛转蛾眉马前死。
    陈传云:“(国忠死)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又《太真外传》云:“上乃出驿门劳六军,六军不解围……上入行宫,抚妃子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指玄宗)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才绝而南方进荔枝至,上睹之,长号叹息、使力士曰:‘与我祭之!’祭后,六军尚未解围,以绣衾覆床置驿亭中,敕玄礼等入驿视之。玄礼抬其首,知其死,曰:‘是矣!’而围解。痤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妃时年三十八。”另外,《旧唐书·玄宗本纪》下云:
丙辰,次马嵬驿,诸围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难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其次,关于马嵬驿之变与杨贵妃之死,尚有一节插曲,并附录之,以为谈助,《明皇杂录》云:
李遐周者,颇有道术,唐开元中尝入禁中,后求出住麽(“么”的繁体字)都观……天宝末,不知所之,但于其所居壁上题诗数章,言禄山僭窃及幸蜀之事,时人莫晓,后方验之。其篇末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燕市人皆去,禄山率幽蓟之众而起也。函关马不归者,哥舒翰潼关之败,匹马不还也。若逢山下鬼者,马嵬蜀中驿名也。环上系罗衣者,贵妃小字玉环,马嵬时高力士以罗巾缢之矣。其所先见皆此类也。
《杂录》所云,涉及术数,其情事之真实与否,无庸致辨,然可取以为信者,即言贵妃之死,与前所引《太真外传》及《旧唐书》等之记载合,皆谓贵妃缢之而死也。今特尚不能已于言者,太真是否确缢死于马嵬,则又为唐史中一重公案,自来考证之作甚夥。而当时传闻,亦多不一,若刘梦得文集八马嵬行云:“贵人饮金屑,倏忽蕣(shun)英暮。”史传皆言妃缢死,而此则曰吞金,岂非异闻乎?乐天与梦得先后同时,且交谊甚深,不知何以有此龃龉(juyu意见不合)?(注八二)若以当时切身痛遭安史之乱之杜工部诗《哀江头》言之,关于太真马嵬之难,赐缢亦可,吞金可亦,其死也则一,其言云:“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华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此诗意在哀悼杨贵妃之死,少陵不敢直说,故特借往昔贵妃辄游幸之曲江,以引发忆旧之情耳!近人俞平伯撰《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一文(注八三),则又谓太真为当时乱兵所劫,并未死于马嵬,兹附录全文,以明其趣:
尝读元人《秋夜梧桐雨》杂剧写马嵬之变,玉环之尸,被军马践踏,不复收葬,其言颇闪烁牵强。至洪昉四《长生殿》则以尸解了之,而改葬之时,便曰:“惨凄凄一匡空墓,杳冥冥玉人何去!”两剧写至此处,均作曲笔,而《长生殿·雨梦》一折更有新说,惟托之于梦,其词曰:“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飘。”而评者则曰:“才情竭处,忽生幻想,真有水穷山尽,坐看云起之妙。”洪君此作,自为文章狡狯,以波折弄姿,别无深意;但以予观之,此说殆得《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之本旨。兹述其所见于后,佐证缺少,难成定论,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亦所不废乎?
若率意读之,《长恨歌》既已乏味,而传尤为蛇足。歌中平铺直叙,婉曲之思与凄艳之笔并少,视《琵琶行》、《连昌宫词》且有逊色。至陈鸿作传,殆全与歌重复,似一言再言,不嫌其多者然。其故殊难索解。夫以一代之名手,抒写一代之剧迹,必有奇思壮彩流布文坛,而今乃平庸拖沓如此,不称所期许,抑又何耶?
其间更有可注意者,马嵬之变,实为此故事之中心,玉环缢死,以后皆余文也。以今日吾人行文之法言之,则先排叙其宠盛,中出力写其惨,及太真苦,后更抒以感叹,或讽刺,如长生殿弹词之作法,称合作矣。而观此歌及传,却全不如此,写至马嵬坡仅当篇之半,此后则大叙特叙临邛道士,海山楼阁诸迹,皆子虚乌有之事耳,而言之凿凿焉。且以钿盒之重还与密誓之见诉,证方士之曾见太真已死于马嵬,方士何得而见之?神仙之事,十九寓言,香山一老岂信其实有耶?其不然明矣。明知其必不然,而故意以文实之,抑又何耶?即此可窥歌诗之本意,盖另有所在也。一篇必有其警策,如《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主意;《秦妇吟》以“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为主意,独此篇之主旨,屡读之,竟不可得,必不得已,只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之。既以“长恨”名篇,此两语自当为点睛之笔,惟仅观乎此,仍苦不明白,曰“此恨绵绵无绝期”,曰“长恨”,究何所恨耶?若以仓促惨变为恨,则写至马嵬已足,何必假设临邛道士,玉妃太真耶,更何必假设分钿寄语诸艳迹耶?似马嵬之事不足为恨,而天人修阻为可恨者,抑又何耶?在《长恨歌传》之末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明皇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在此明点此歌之作意,主要是感事,次要是讽刺。夫事既非真,感之何为?则其间必明明有一事在焉,非寓言假托之匹;云将引为后人之大戒,则其事殆丑恶,非风流佳话也。乐天为有唐之诗史,所谓以出世之才,记希代之事,岂以欣羡豪奢,描写燕呢为能事哉?遇其平铺直叙处,俱不宜正看,所谓繁华,其淫纵也;所谓风流,其丑恶也。按而不断,其意自明,陈鸿作传,唯恐后人不明,故点破之。至作传之故,在此亦已明言。若非甚珍奇之事,则只作一歌可矣,初不必作歌之传,屋上架屋,床上叠床也。使事虽珍奇而歌意能尽且易知者,则传虽不作亦可也。惟其两不然,此传之所以作也。可分三层述之:歌之作意,非传将不明,一也;事既隐曲,以散文叙述较为明白,二也;传奇之文体,其时正流行,便于传布,三也。其尤可注意为“世所不闻者”以下数语,其意若曰当时之秘密,我未亲见亲闻,自不得知,若人人皆知明皇贵妃之事,则载在正史,又不待我言,我只传长恨歌中所述这段异文而已!总之,白陈二氏,仅记其所闻,究竟是否真确,二君自言非开元遗民不得知,遑论今日我辈也?予亦只释长恨歌云尔,究竟歌中本意是否如此,亦无从取证他书,予只自述其所见云尔。长恨歌立意于第一句已点名,所谓“汉皇重色思倾国”,是明皇不负贵妃,负国家耳!开门见山,断语老辣。至于叙述,若华清宫,马嵬坡,皆陪衬之笔,因既载明皇本纪,为世所知,所感者必另有所在而非仅此等事,陈鸿之言本至明白。结语所谓此恨绵绵,标题所谓长恨,乃国家之恨,非仅明皇太真燕私之恨也。否则太真已仙去,而“天上人间会相见”,是有情之美满,何恨只有?论其描画,叙繁华则近荒,记姝丽则近亵,非无雅笔也,乃故意贬斥耳。传所谓乐天深于诗,观此良确。纵观此篇,其结构似疏而实密,似拙而实巧;其词笔似笨而实空虚;其事迹似可喜而实可丑;家弦户诵已千年矣,而皆被古人瞒过了,至为可惜。
锦堂按言,杨贵妃之流寓他所,晚唐李义山马嵬诗,亦曾隐约言之,其诗曰:“海外徒闻更久州,他生未璞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详其诗意,盖谓贵妃去马嵬后,明皇朝夕四惟而不可得,徒闻人言曾于海外九州之地见之,谓其藏之深远也。既相隔如此之遥,他生能晤面否?固不可知,而此生则已休矣。次言明皇思念之甚,乃至废寝,虽有虎旅(守卫兵士),鸡人(报晓更卒),几等虚设。缅怀六军驻马之祸,系始于七夕牵牛之戏,前后为一强烈对照,益增明皇之悲。未以问语作结,暗含讽意,谓明皇如何以五十年天子之尊,求保一妇人而不可得?反不若卢家之女有莫愁而能相偕以老也。俞氏继又云:
旁证缺乏,兹姑以本文明之。此篇起首四句即是史笔,“汉皇重色思倾国”,自取灭亡也。“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明明真人面前打谎语。史称,开元二十三年冬十二月册寿王妃杨氏,至天宝四载秋七月册寿王妃韦氏,八月以杨太真为贵妃。太真为寿王妃十余年之久,始嫔于明皇,乃曰“初长成”、“人未识”,非恶斥而何?若曰回护,则上讳尊者方宜含糊掩饰,何必申申作反语哉?今既云云,则唯恐后人忽视耳。且其言与传语柄凿。传云:“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宏农杨元琰之女于寿邸,既笄矣。”其中亦有曲笔,如不曰寿王妃而曰杨女,不曰既嫔而曰既笄;然外宫与深闺其不同亦甚矣。读者或以“宛转蛾眉”之句,疑玉环若未死于马嵬,则于文义为抵牾,请以此喻之,试观此二语,亦可如字解否?可知长恨歌中本有些微词曲笔,非由一二人之私见附会而云然,以下所言,始不病其穿凿。上半节铺排处均内含讽刺,人所习知,惟关系尚少。最先宜观其叙述马嵬之变,歌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羽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传曰:“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苍黄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其所叙述有两点相同,可注意:一、传称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去,是玉环之死,明皇未见也;歌中有“君王掩面”之言,是白陈二氏说同。二、歌称“宛转蛾眉马前死”,即传之“苍黄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也。宛转即展转,而传意尤明白,苍黄展转,似极其匆忙捣乱,而竟就死于尺组之下者,与夫死于马前之蛾眉,究竟是否贵妃,其孰知之哉?而明皇固掩面反袂,未见其死也。歌中“花钿”句,
似有微意,此二句就文法言,当云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委地无人收,诗中云云,叶律倒置耳,诸饰物狼籍满地,似人蝉脱而去者然。《太真外传》云:“妃之死日,马嵬媪得锦袎(yao)袜一只,相逢过客一玩百钱,前后获钱无数。”不特诸饰物纷堕,并锦袜亦失其一,岂不异哉?使如正史所记,命力士缢杀贵妃于佛堂,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观之,其境况殆不至如此也。窃以为当时六军哗溃,玉环直被劫辱,挣扎委顿,故钿钗委地,锦袜脱落也。明皇则掩面反袂,有所不忍见,其为生为死,均不及知之。诗申明言“救不得”,则赐死诏旨当时殆决无之。传言“使牵之而去”,大约牵去则有之,使乎使乎?未可知也。后人每以马嵬事訾三郎之负玉环,冤矣。其人既杳,自不得不觅一替死鬼,于是“蛾眉”苦矣。既可上覆君王,又可下安六军,驿庭之尸俾众人观者,疑即此君也。或谓玄礼当识贵妃,何能指鹿为马?然玄礼既身预此变而又不能约束乱兵,则装聋作哑,含糊了局,亦在意中,故陈尸入视,即确有其事,亦不足破此说。至太真传述其死甚悉,乐史宋人,其说固后也。殆演正史而为之。
玉环以死闻,明皇自无力根究,至回銮改葬,始证实其未死。改葬之事,传中一字不提,歌中却说得明明白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夫仅言马嵬坡下不见玉颜,似通常凭吊口气;今言泥土中不见玉颜,是尸竟乌有矣,可怪属甚焉?后人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曰:肌府肤消释(太真外传),曰:乱军尸踏,曰:尸解(均见上),其实皆牵强不合。余谓长恨歌分两大段,自首至“东望都门信马归”为前段;自“归来池苑皆依旧”至尾为后段,而此两句实为前后段大关键。觅尸既不得,则临邛道士之上天下地为题中应有之义矣。其实明皇密遣使者访问太真,临邛道士鸿都客则托辞耳;歌言“汉家天子使”,传言“使者”,可证此意。
观其访问之迹,又极其奇诡。传曰:“力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东极大海,跨蓬壶,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阁,西厢下有洞户东向,阖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歌曰:“排空驭气奔如电,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阁楼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似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最不可解者为碧落黄泉皆无踪迹,而乃得之仙山;人死为鬼,宜居黄泉,即诗人之笔不忍以绝代丽质付之沉沦,升之碧落可矣,奚必海山哉?且歌传之旨俱至明晰,传云旁求四虚,明未曾升仙作鬼,仍居人间也;歌云两处茫茫皆不见,意亦正同;“忽闻”以下,尤可注意,自“海上有仙山”至“花貌参差是”,皆方士所闻也。使玉妃真居仙山,则孰见之而孰言之?孰言之而孰闻之耶?岂如长生殿所言天孙告杨通幽耶?夫马嵬坡泥土中既失其尸矣,碧落黄泉既不得其魂魄矣,则羁身海山之太真,仙乎?鬼乎?人乎?明眼人必能辨之。且歌中此节,多狡狯语,“山在虚无缥缈间”,是言此亦人间一境耳,非必真有如此之海上仙山也;“其中绰约多仙子”,似群雌粥粥,太真盖非清净独居,唐之女道士院迹近娼家,非佳语也;“中有一人似太真”,上甫云多仙子,而此偏曰中有一人,明明点出一“人”字,“雪肤花貌参差是”,是方士未去以前,且有人见太真矣。其境界如何,不难想见。
写方士之见太真,正值其睡起之时,传曰:“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于是云海沈沈,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方士屏息敛定,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歌曰:“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依传言,方士待之良久;依歌言,玉妃起得极仓皇,既曰:“梦魂惊”,而“云髻”、“花冠”两句又似钗横鬓乱矣,其间有无弦外之音,不敢妄记。
传为传奇体,小说家言或非信史;而白氏之歌行,实诗史之巨擘,若所闻非实,又有关碍本朝,乌得而妄记耶?至少,宜信白氏之确有所闻而所闻又惬合乎情理;否则,于尚论古人有所难通。吾辈既谓方士觅魂之说为非全然无稽,则可进一步考察其曾见杨妃与否;因使觅杨妃是一事,又觅着与否又是一事。依歌传所描写,委婉详尽,明画如斯,似真见杨妃矣,然姑置不论。方士(姑以方士论之)持之铁证有二:一为钿盒金钗,二为天宝十载密誓之语。夫钿盒可偷盗拾取(近人有以“翠钿委地”为钗盒之来源,亦未必然。),而密誓殊难臆造。观传曰:“夜殆半,休待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此独君王知之耳!”歌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曰“独侍”,曰“凭肩”,曰“无人私语”,是非方士所能窃听也。窃听既不得,臆造又不能,是方士确已见太真也。钿盒金钗人间之物,今分携而返,是且于人世见太真也。至于“天上人间会相见”,则以空言结再生之缘耳,正如玉溪生所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非有其他深意;“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明谓生离,不谓死别;况太真以贵妃之尊乃不免风尘之劫,贻闱壶之玷,可恨孰甚焉?故结之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言其耻辱终古不泯也。否则,马嵬之变,死一妇人耳,以长恨名篇,果何谓耶?
明皇知太真之在人间而不能收覆水,史乘之事实甚明,不成问题。况传曰:“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宫宴驾。”是明皇所闻本非佳讯,即卒于是年(肃宗宝应元年),而太真之死,或且后于明皇也。按依章实斋氏所考,则其时太真亦一媪矣,而犹摇曳风情如此,亦异闻矣,吾以为其人大似清末之赛金花,而彩云曲,实长恨歌之嫡系也。惟此说法大有焚琴煮鹤之诮耳。
爬梳本文,实颇明白而尟(xian鲜,少的意思)疑滞,惟缺旁证为可憾耳。杜少陵之《哀江头》亦传太真事,曰:“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曰“去住”,曰“彼此”,不知何指?若以此说解之,则上二句疑其已死,下二句又疑其或未死,两说并存欤,惟旧注以上指妃子游魂,下指明皇幸蜀,其说可通,故不宜曲为比附,取作佐证,且此事隐秘,事后渐流布于世,若乐天时闻之,在少陵时未必即有所闻也。他日如于其他记载续有所得,更当补订,以成信说。
今日仅有本文之直证,而无他书之旁证,只可传疑,未能取信。要之,当年之实事如何是一事,所传闻如何另是一事,故即使以此信说解释长恨歌传十分圆满,亦不过自圆其说而已,至多亦不过揣得作歌传之本旨而已(即此文已颇夸大)。若求当年之秘事,则当以陈鸿语答之曰:“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俞氏此文,固非定谳(yan审判定罪),自不能藉以补苴信史之不足,然所以不厌其冗长而录之者,姑存其说以为参考耳!又按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有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史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曰:‘六军不发怎(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也。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马。唐阙史载郑畋(tian)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说无状,不足道也。”按魏氏此论,又见《冷斋夜话》,大同而小异。汪立名曾辩之,略云:“此论为推尊少陵则可,若以此贬乐天,则不可。论诗须相题,长恨歌本与陈鸿、王质夫话杨妃始终而作,犹虑诗有未详,陈鸿又作《长恨歌传》,所谓不特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自与《北征》诗不同。若讳马嵬事实,则长恨二字,便无着落矣。读者全不理会作诗本末,而执片词肆议古人,已属太过,至谓歌咏禄山能使官军云云,则尤近乎锻炼矣。宋人多文字吹求之祸,皆酿于此等议论。若唐人作诗,本无所谓忌讳,忠厚之风,自可慕也。然陈传中叙贵妃进于寿邸,而白诗讳之,但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安得谓乐天不知大体耶!倘有祖其谬以罗织少陵者,必将以少陵《忆昔》诗‘张后不乐天子忙’句,为失以臣事君之礼;‘百官跣足随大王’句,为歌咏吐蕃追逼代宗,又岂通论乎?”(注八四)汪氏此说,虽未足为定谳,然颇合情理,故一并录出之。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按李肇《国史补》云:“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树下,马嵬店媪,拾得锦靿一只,相侍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致富。”翠翘,乃首饰,状似翡翠鸟尾上之长毛;金雀,指钗;玉搔头,即玉簪。《绿窗新话》载张俞骊山遇太真条云:“仙(太真)谓俞曰:‘今之妇人,首饰衣服如何?’俞对曰:‘多用白角为冠,金珠为饰,民间多用西川红紫。’仙乃顾左右:‘取吾旧服来!’长裙大袍,凤冠口衔珠翠玉翘,但金钗,若今之常用者,他皆不同。”又《太真外传》谓杨妃常以假发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天宝末,京师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至此而其言应矣。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前引陈传云:“国忠奉翘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又《太真外传》下云:“(国忠死),上乃出驿门劳六军,六军不解围,上顾左右责其故。高力士对曰:‘国忠负罪,诸将讨之。贵妃即国忠之妹,犹在陛下左右,群臣能无忧怖?伏乞圣虑裁断。”上回入驿,驿门内旁有小巷,上不忍归行宫,于巷中倚仗欹(yi)首而立。圣情昏默,久而不进。京兆司录韦锷(见素男也)进曰:‘乞陛下割恩忍断,以宁国家。’逡巡,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太真外传》又言贵妃死后,六军之围仍不解,乃以绣衾覆床,置贵妃尸体于驿庭中,令陈玄礼等人入驿视之,玄礼抬其首,知其死,曰是矣,而围解云云,可知此次之兵变,玄礼实为其首。按玄礼之为人,本极耿直,故玄宗辄敬畏之。初,玄宗在华清宫日,乘马出宫门,欲幸虢国夫人之宅。玄礼曰:“未宣敕报臣,天子不可轻去就。”玄宗为之回辔。他年,玄宗在华清宫,逼上元,欲夜游,玄礼奏曰:“宫外即是旷野,须有预备,若欲夜游,愿归城阙。”(注八五)由此可见在澄平之日,玄礼谏言,玄宗无不接纳,况动乱之时而有不从者乎?白歌言玄宗以泪眼相向,欲救不能,盖实情也。金院本中之马践杨妃,(已佚)或即根据此等史实而敷衍之者。
《太真外传》又言国忠、贵妃皆被戮,是时藏匿于陈仓官店中之虢国夫人,为县令薛景仙率吏人追捕之。虢国走入竹林下,以为贼军至,虢国先杀其男徽,次杀其女。国忠妻裴柔曰:“娘子何不借我方便乎?”遂并其女杀之。已而自刎,不死。载于狱中。犹问人曰:“国家乎?贼乎?”狱吏曰:“互有之。”血凝其喉而死。
黄爱散漫日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有大小二剑山,三国诸葛亮相蜀时,就两山中凿石架空,始为飞阁以通行道,名为剑阁。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两山相对如峨眉然,因此为名。按《梦溪笔谈》云:“白乐天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眉山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注八六)又按《元氏长庆集》一七东川诗好时节绝句云:“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近人陈寅恪据此而为乐天辩之曰:“微之以元和四年三月以监察御史使东川按故东川节度使严砺罪状(注八七)。考东川所领州,屡有变异,至元和四年时为梓、遂、绵、剑、龙、普、陵、泸、荣、资、简、昌、合、渝,十四州,是年又割资、剑二州隶西川(注八八),微之固无缘骑马经过峨眉山下也。夫微之亲到东川,尚复如此,何况乐天之泛用典故乎?故此亦不足为乐天深病。”(注八九)其实清人袁子才,亦已言此,其云:“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祭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眉邪?’其人语塞。”(注九十)此说诚然。至于宋人范温之《潜溪诗眼》,在长恨歌用事之误条下,曾云“白乐天长恨歌,工矣,而用事犹误。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当改云剑门山。”(注九一)若以考据家立场言之,自当改为剑门山,但以词章家立场言之,以不改为妥。盖峨眉一词,系指美人,有影射杨妃之意。博学如乐天,安得不知明皇幸蜀路不经过峨眉邪?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太真外传》云:“(贵妃既缢)上谓张野狐曰:‘此去剑门,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注朕悲悼妃子之由也。’”又郑处诲《明皇杂录》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作,以寄恨焉。”据是,雨霖铃曲,乃天宝十五载明皇幸蜀途中所作,但张祜诗云:“雨霖铃夜却归秦”(注九二)。又段安节《乐府杂录》云:“唐明皇驾回至骆宫,闻雨霖銮铃,因命张野狐撰为曲。”张段二氏,却以为雨霖铃曲,作于至德二载明皇返长安途中。考诸史实,至德二载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丁卯,上皇废蜀都。十一月丙申,次凤翔郡。十二月丙午,肃宗具法驾至咸阳望贤驿奉迎。丁未,至京师(注九三)。于此可知玄宗由蜀返长安,其行程全部在冬季,正坚冰厉雪之时,自与“制曲本事之气候情状不相符应)(注九四),故不从。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按郑畋《题马嵬诗》云:“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注九五)陈寅恪谓吴曾《能改斋漫录》八马嵬诗条,载郑氏此诗,惟改“肃”字为“玄”字,又“圣明”,作“圣朝”。今通行坊本,选录此诗,则并改“虽忘”为“难忌”,此后人逐渐改易,尚留痕迹者也。但郑诗所谓“肃宗回马”者,据《旧唐书》十肃宗纪略云:“玄宗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肃宗)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令(高)力士口宣曰:‘汝好去!’上(肃宗)回至渭北,时从上惟广平、建宁二王,及四军,将士才二千人,自奉天而北。”盖肃宗回马,及杨贵妃死,乃启唐室中兴之二大事,自宜大书特书,止所谓史笔卓识也。“云雨”,指杨贵妃而言,谓贵妃虽死而日月重光,王室再造,其意义本至明显平易,今世俗习诵之本,易作“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固亦甚妙而可通,但止种改易,必受长恨歌此节及玄宗难忘杨妃令方士寻觅一节之暗示所致,殊与郑氏之本旨绝异,斯则不得不为之辨正者也(注九六)。
陈传云:“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禅灵武(注九七)。明年,大赦改元,大驾还都(注九八),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除此而外,关于玄宗之回龙驭,尚有一段物语,据元稹《新乐府》胡施女注云:“纬书曰!僧一行尝奏明皇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故天宝中岁幸洛阳,冀充盈数。及上幸蜀,至万里桥,乃叹谓左右曰,一行之奏,其是乎?”又见《唐语林》五。《国史补》亦言:“蜀郡有万里桥,玄宗至而喜曰:吾常(尝)自知行至万里则归。”以上二则,殆系苟合,不足徵言,因涉及白歌天旋日转句,故移录于此。
又按玄宗之返长安,途经剑门,曾有《幸蜀回至剑门》一诗,诗云:“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最后二句,上句言为君者,当乘时布德,不在乎山势之险要与否;下句则言迎銮臣僚,有勒石铭钟之功,永念不忘云云,但对杨妃事,则只字不提,然其所谓乘时在德者,或有自责之意欤!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马嵬泥土与玉颜空死之恨,陈传不载。据《太真外传》:“上(玄宗)自成都还,使祭之。后欲改葬,李辅国等不从。时礼部侍郎李揆奏曰:‘龙武将士以杨国忠反,故诛之。今改葬故妃,恐龙武将士疑惧。’肃宗遂止之。上皇密令中官潜移葬之于他所。妃之初痤,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肤已消失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中官葬毕以献,上皇置之怀袖。又令画工写妃形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元人关汉卿之《唐明皇哭香囊》杂剧(已佚),清人洪昉思《长生殿传奇》之《哭像》一出,即本此等情增饰而成也。
按白氏《新乐府》中之《李夫人》一诗云:“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陈寅恪以为此诗前三句,取自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诸句,后一句则取自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句。
又按《长生殿传奇》第四十三出写改葬之山坡羊云:“惨凄凄一匡空墓,杳冥冥玉人何去?便做虚飘飘锦褥儿化尘。怎那硬撑撑钿盒也无寻处?空剩取香囊犹在土。寻思不解缘何故?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此戏剧家言,肆意渲染,不足为据,但是否如前引俞氏所述,有弦外之音,无由证实也。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关于玄宗之幸蜀而归,已见前揭诸条,惟《旧唐书·肃宗本纪》有云:“(至德)二载……十二月丙午,上自至自蜀,上(肃宗)至望贤宫奉迎……上皇曰:‘吾享国长久,吾不知贵,见吾子为天子,吾知贵矣。’”由是记载,肃宗即位后侍功煊赫之威仪与玄宗大权旁落之哀鸣,可于言外得之矣。乃知“君臣相顾尽沾衣”之句,匪特为杨妃悲,然亦转遂而以自悲也,因之遂有后来肃宗用李辅国之言,迁上皇于西内,放高力士于巫州,流王承恩于播州,逐魏悦于秦州,及令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致仕之措施(注九九)。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玄宗既归长安,满目疮痍,睹物思人,益增凄楚。元稹《连昌宫词》,描写长安乱后景象,最为逼真,特录出以供参证,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去年敕使因砍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薶纷壁旧花钿,鸟啄风筝碎珠玉。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拱,菌生香案正当衙。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动,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旁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按《太真外传》上所引李白清平调,可与此合看,文云:“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今牡丹(注一〇〇),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云:‘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承旨,犹苦宿醒,因援笔赋之。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龟年捧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词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既有昔日此段情景,明皇幸蜀归来,安得不对之而泪垂乎?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按元人白朴所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其命名即本此。陈传云:“时移事去,乐至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子弟,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曲,则天颜不怡,左右唏嘘。”陈氏此段,描述明皇当时心情,较白歌尤为凄恻感人,评者谓:“陈鸿为文,则辞意慷慨,长于吊古,追怀往事,如不胜情。”(注一〇一)信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
西宫,即太极宫,唐人谓之西内。并即隋之大兴宫,在长安县北。南内,即兴庆宫,在长安县东南。《太真外传》下云:“上皇既居南内,夜阑,登勤政楼,凭栏南望,烟月满目,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按明皇之迁于南内,本非所愿,然迫于肃宗宦官李辅国之威,不得不尔也。据《李辅国传》云:
太上皇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因徘徊观览,或父老过之,皆拜舞乃去。上元中,剑南奏事吏过楼下,因上谒,太上皇赐之酒,召公主及如仙媛主之,又召郭英乂王铣等饮,赍予颇厚,辅国因妄言于帝(肃宗)曰:“太上皇居近市,交通外人,玄礼、力士等,将不利陛下,六军功臣,反侧不自安,愿徙太上皇入禁中。”帝不寤。先时,兴庆有马三百,辅国矫诏取之,裁留十马。太上皇谓力士曰:“吾儿用辅国谋,不得终孝矣。”会帝属疾,辅国即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按行宫中。至睿武门,射生官五百遮道,太上皇惊,几坠马,问何为者?辅国以甲骑数十骑奏曰:“陛下以兴庆宫(注一〇二)湫陋,奉迎乘舆还宫中。”力士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辅国欲何事?”叱使下马,辅国失辔,骂力士曰:“翁不解事!”斩一从者,力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将士纳刀呼万岁,皆再拜。力士复曰:“辅国可御太上皇马!”辅国靴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侍卫才数十,皆尪(wang瘦弱)老,太上皇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死鬼!”左右皆流涕(注一〇三)。
郭湜(shi水清见底的样子)《高力士传》(注一〇四),与此略同。又《旧唐书·玄宗本纪》下云:“乾元三年(注一〇五),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甘露殿,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寖(jin)不自怿。”《旧唐书·肃宗本纪》,亦有类似记载。从上引“居甘露殿,侍卫才数十,皆尪老”观之,白歌之“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句,似属写实,而非诗人故意装点之雅笔也。非但侍卫尪老不堪使用,即令一生侍奉玄宗不离左右之高力士,亦流放于巫州,玄宗之晚景之凄凉,可以想见矣。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梨园子弟,乃明皇所手创,据《明皇杂录》:“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而龟年恩宠尤盛。自禄山之乱,散亡无几。”按白居易亦有诗云:“白头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欢娱未足燕寇至,万人死尽一身存。”又有梨园子弟诗曰:“白头垂泪语梨园,五十年前雨露恩。莫问华清今日事,满山红叶销宫门。”谈之可谓凄怆(注一〇六)。其次,《太真外传》有云:“上皇既居南内……闻里中隐隐如有歌声者,顾力士曰:‘得非梨园旧人乎?迟明为我访来。’翌日,力士潜求于里中,因召于同去,果梨园弟子也。”
周紫芝《竹坡诗话》云:“王荆公作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江州司马青衫湿,可对甚句?’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注一〇七)按此节又见楼钥之《攻愧集》卷七十五《跋郭适之集句梅雪诗》一文中,后人转相抄录者甚众,然就时代而论,以《竹坡诗话》为较早。
《元氏长庆集》一五《行宫》五绝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以此诗与白歌“椒房阿监青娥老”相参看,玄宗晚景之凄凉,可以思过半矣。《太真外传》下云:“其后,上复与妃侍者红桃在焉。歌凉州之词,贵妃所制也。上亲御玉笛,为之倚曲。曲罢相视,无不掩泣。上因广其曲。今凉州新传者益加焉。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霖铃曲。曲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亦为感伤。新丰有女伶谢阿蛮,善舞凌波曲,旧出入宫禁,贵妃厚焉。是日,召令舞。舞罢,阿蛮因进金粟装臂环,曰:‘此贵妃所赐。’上持之,凄然垂涕曰:‘此我祖大帝破高丽,获二宝:一紫金带,一红玉支。朕以岐王所进龙池篇,赐之金带。红玉支赐妃子。后高丽知此宝归我,乃上言:本国因失此宝,风雨僭时,民离兵弱。朕寻以为得此不足为贵,仍命还其紫金带。唯此不还。汝既得之于妃子,朕今再睹之,但兴悲念矣。’言讫,又涕零。”玄宗以太上皇之尊,其遭遇也如此,一则曰“流涕”,再则曰“垂涕”,三则曰“涕零”,何伤感之甚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邵博《闻见后录》一九有云:“白乐天长恨歌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之句,宁有兴庆宫中,夜不烧蜡油,明皇帝自挑灯者乎?书生之见可笑耳!(注一〇八)按《南史·沈攸之传》云:“富贵拟于王者,夜中诸厢廊,燃烛达旦。”(注一〇九)又按欧阳修《归田录》一云:“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寂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溷厕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祈公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注一一〇)陈寅恪曰:“夫富贵人烧蜡烛而不点油灯,自昔已然,北宋时又有寇平仲一段故事,宜乎邵氏以此笑乐天也。考乐天之作长恨歌,在其任翰林学士以前,宫禁夜间情状,自有所未悉,固不必为之讳辨,惟《白氏长庆集》一四《禁中夜作书与元九》云:‘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钟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此诗实作于元和五年,乐天适任翰林学士之时,而禁中乃点油灯,殆文学侍从之臣止宿之室,亦稍存朴俭耶?至上皇夜起,独自挑灯,则玄宗虽幽禁极凄凉之景况,谅或不至于是。文人描写,每易过情,斯固无足怪也。”注(一一一)陈氏此说,固可以通,然尚隔一间耳!惟王楙《野客丛书》二公言宫殿条所述,似得其实,文云:“乐天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岂有兴庆宫中夜不点烛,明皇自挑灯之理?步里客谈云:‘陈无已古墨行谓:睿思殿里春将半,灯火阑残歌舞散。自书小字答边臣,万国风烟入长算。灯火阑残歌舞散,乃村镇夜深景致,睿思殿不应如是!’二说甚相类。仆谓二词,正所以状宫中向夜萧索之意。使言高烧画烛,贵则贵矣,岂复有长恨等意邪?观者味其情旨,斯可矣。”(注一一二)明人胡震亨之《唐音癸签》卷十一,曾引王氏此言,但与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言相混,并不一致,读者自能辨之,兹不赘述。
鸳鸯瓦冷霜花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太真外传》云:“及至玄宗移入大内甘露殿,悲悼妃子,无日无之。”又云:“(玄宗)令画工写妃形于别殿,朝夕视之而唏嘘焉。”陈传亦云:“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魂魄,杳不能得。”有此数语,方可启以下方士寻觅之端,诚如长生殿评语所云:“才情竭处,忽生幻想,真有水穷山尽,坐看云起之妙。”不然时移事去,何以慰明皇之苦思邪?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临邛,即今四川邛崃县。鸿都客,即杨通幽。《太真外传》下云:“有道士杨通幽自蜀来,知上皇念杨贵妃,自云有李少君之术。上皇大喜,命致其神。”而陈传只言有道士自蜀来,不标其名,下引玄虚子一文,又言姓王名舟,皆传闻不一。按玄虚子《长恨歌传跋》云:
马嵬变后,明皇朝夕思惟,形神憔悴,有道士以少君术求见。上极其宠待,冀得复见。道士出袖中笔墨,索细黄绢,诵咒呵笔,画一女人像,若天师所画将符,仅类人形而已。使上斋戒怀之,凝神定思,想其平日,三日夜不懈,道士曰得之矣。上出像观之,乃真贵妃面貌也。上喜甚,道士笑曰:未也。请具五色帐,结坛壁而供之;索十五六聪慧端正之女二十四人,齐声歌子建步虚词,复焚符诵咒,吸烟呵像。次命诸女如方呵之,至定昏时,请上自秉烛入帐中。先是,道士以五色石示上,谓之衡遥,以少许研精细,和以诸药,令作烛,外画五色花,谓之还形烛。上既入,道士命侍者出,反闭金扉,以葳蕤锁锁之,于是太真在帐中见上,泣曰:“以天下之主,不能庇一弱女,何颜面复见妾乎?沉香亭下,月中之誓何在也?”上亦泪下,言马嵬之变,出于不意。其言甚多,太真少释。与上曲尽绸缪,胜于平日,脱臂上玉环内上臂。天未明,道士启扉曰:“宜别矣!”上出帐回视,不复更见,惟玉环宛然在臂耳!道士具言太真所以尸解,今见为某洞仙甚悉,多所秘。道士姓王名舟,不知何许人,要其术,过于李夫人是邪非邪远矣。
此说或由汉武帝李夫人做事演化而来。冯梦龙《情史》,亦载之,虽极妄诞,然与长恨歌异,故存之以备考。按白居易《新乐府》中之李夫人,描述动人,兹录之与玄虚子跋文,作一比较:“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露殿里令写真。丹青写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邪非邪两不知。翠娥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太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陈寅恪曰:“乐天之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宗明义之句,其新乐府此篇则以‘不如不遇倾城色’为卒章显志之言。其旨意实相符同,此亦甚可注意者也。故读长恨歌,必须取此篇参读之,然后始能全解,盖此篇实可以长恨歌著者自撰之笺注视之也。”又云:“此篇融合长恨歌及传为一体,俾史才、诗笔、议论俱汇集于一诗之中,已开元微之连昌宫体之先声矣。读者若取长恨歌及传与连昌宫词及此篇参合比较读之,并注意其作成之时间,自可与当时文人之关系与文体之关系二端得一确解也。”(注一一三)陈氏此言,极具见地。惟连昌宫词,文长不录。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易传明夷》第三十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或为白歌所本。陈传云:“(道士)游神驭气,出天界,设地府以求之,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东极大海,跨蓬壶。”《太真外传》下亦云:“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入地府以求之,竟不见。”其求索之难也如此,然均渺不能得。此等叙述,乃为下文海上仙山之说,作一伏笔。
按孟棨(qi)本事诗云:“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注一一四)?非款头,何邪?’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莲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莲变何邪?’遂与欢宴竟日。”(注一一五)此则又见王定保摭言。盖白歌此类句法,与唐人之目连救母变文极相似,乃当时民间通行之文体,可见风气逼人,贤者自不免也。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陈传云:“(方士)东极大海,跨蓬壶。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阁;西厢下有洞户,东向,阖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又《离情集》云:“成都方士,能乘气而游上清。感皇心追念杨贵妃不已,乃上大罗天,入地府,目眩心摇,求之不见。遂驾琅舆,张云盖,浮碧落,东下海中三山,遂入蓬莱宫中。金殿西厢,有洞户,阖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注一一六)按海上仙山之说,本属虚构,而唐人辄乐道之,如苏鹗云:
元和五年(公元八一〇年),内给事张惟则自新罗使回,云于海上洎舟岛间,忽闻鹳犬鸣吠,似有烟火,遂乘月闲步,约及一二里,则见有数公子,载章甫冠,着紫霞衣,吟啸自若。惟则知其异,遂请谒见。公子曰:“唐皇帝,乃吾友也,汝当旋去为吾传语。”还舟中,回顾旧路,悉无踪迹。上曰:“朕前生岂非仙人乎?”(注一一七)
又如卢肇《逸史》曾记载白乐天事甚详,文云:
唐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李师稷(注一一八)中丞,为浙东观察使,有商客遭风飘荡,不知所止。月余,至一大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睹。山侧有人迎问曰:“安得至此?”具言之。令维舟上岸,曰:“须谒天师!”遂引至一处,若大寺观,通一道入,道士须眉悉白,侍卫数十,坐大殿上,与语曰:“汝中国人,与兹地有缘,方得一到此蓬莱山也。既至,莫要看否?”遣左右引于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院宇数十,皆有名号。至一院,扃(jiong门扇)镇甚严,因窥之。众花满庭,堂有裀褥,焚香阶下。客问之,答曰:“此是白乐天院。乐天在中国未来耳!”乃潜记之,遂别之归。旬日,至越,具白廉使李公。李公尽录以报白公。先是,白公平生唯修上坐业,及览李公所报,乃自为诗二首,以记其事,及答李浙东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又曰:“吾学开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然白公脱屣烟尘,投弃轩冕,与夫昧昧者,固不同也。安知非谪仙哉!(注一一九)
又在李颀《古今诗话》、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均有类似记载。其次白氏新乐府《海漫漫》云云: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浪最深处,人言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
盖唐代传奇小说鼎盛,琪璋僪(yu彩云,瑞云)佹(gui奇异)、牛鬼蛇神之事,屡见不鲜,而长恨歌海上仙山之说,自必受其影响,故《旧唐书》一四宪宗纪上,载李藩之语,以破其说,云:“元和五年八月乙亥,上顾谓宰相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神仙之说,出于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为本,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后代好怪之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说,故秦始皇遣方士载男女入海求仙,汉武帝嫁女与方士求不死药,二主受惑,卒无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务求理,四海乐推,社稷延永,自然长年也。’上深然之。”此文在《太平御览》一四亦载之。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陈传云:“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女,出应其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诘其所存,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曰:‘玉妃方寝,请少待之。’于时云海沈沈,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按陈传云海四句,最能描摹出洞天仙境之情,令人有飘然之感,是白公歌词所不能言之者。在《太真外传》下、《丽情集》等,均有相同记载,不具录。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注一二〇)按此言吴梅村歌行,即指其所作圆圆曲也。盖吴曲起首即用鼎湖事,以下隶事句极多,故云。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钩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陈传云:“方士屏息敛定,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仙出。’见一人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舃,左右侍者七八人。”《丽情集》亦云:“久之,有青衣玉童出。方士传汉天子命。既入,琼扉重阖,悄然无声。方士息气重足,拱手门下。海上风微,洞天日暖。乃见仙女数人,相随出户,延客至玉堂。堂上褰(qian撩起,揭起)九华帐,有一人冰雪姿,芙蓉冠,露绡帔,俨然如在姑射山。方士传汉天子命,言未终,退立惨然。”自以上所引传文观之,白歌言太真见方士,乃在仓促之际,竟至云髻半偏,花冠不整,而传文则曰久之始有侍者延入,且雍容华贵,一如生时。此盖传闻不一,故各是其是耳。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陈传太真悟方士时,“问皇帝安否?此问天宝十四载已还事,言讫悯然!”《丽情集》谓太真而方士言未终而退立惨然,以为“忆一念之心,复堕下界,因泣下。”味以上白歌,妙在“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因而后人评者甚众。胡仔《苕溪鱼隐》曰:“梨花一枝春带雨、桃花乱落如红雨、小院深沉杏花雨、黄梅时节家家雨,皆古今诗词之警句也。予欲作一亭子,四面皆植花一色,榜——‘四雨’,岂不佳哉!”(注一二一)然王昌会则云:“‘梨花一枝春带雨’句虽佳,不免有脂粉气,不似‘朱帘暮卷西山雨’多少豪杰。余因谓乐天句似茉莉花,王勃句似含笑花,李长吉‘桃花乱落如红雨’似檐卜花,而王荆公以为总不如‘院落深沉杏花雨’。乃似阇提花。”(注一二二)又周紫芝云:“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注一二三)按清人薛生白《一瓢诗话》云:“白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喜其工,有诋其俗。东坡小词:‘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谓其用香山语,点铁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东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态度。”其实东坡此二句,并非尖新,乃属儇(xuan轻浮)薄,自不如香山原句之丽而正也。方虚谷谓“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香山原句,实足以当之。(注一二四)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茫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以上数句,乃寻常歌咏,别无深意可求,故史传均未言及。仅陈传谓太真命侍女碧衣,取所用金钗钿盒,以授方士,且曰:“为我谢太上皇,仅献是物,寻旧好也。”此等叙述,可于下文中见之。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
白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云云,即上文所引陈传诸语之意。此等故实,读者多之不信。唐汝询《唐诗解》云:“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始则求其人而未得,既得之而爱幸之,即沦惑而不复理朝政矣。不独宠妃一身,而又遍及其宗党,不惟不复早朝,益且尽日耽于丝竹,以致禄山倡乱,乘舆播迁。帝既诛妃以谢天下,则宜悔过,及复展转怀思,不能自绝,至今方士遍索其神,得钿盒金钗而不辨其诈,是真迷而不悟者也。”又云:“花钿委地无人收,伏后钿盒金钗,案意谓妃就绝之时,花钿散落民间,必有得之者,方士特挟此以欺上皇,非有他求也。”赵翼《瓯北诗话》亦云:“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其叙杨妃入宫,与陈鸿所传选自寿邸者不同,非惟惧文字之祸,亦讳恶之义,本当如是也。惟方士访至蓬莱,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明皇自蜀还长安,居兴庆宫,地近市廛(chan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尚有外人进见之事。及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李辅国矫诏迁之于西内,元从之、陈元礼、高力士等,皆流徙远方,左右近侍,悉另易人,宫禁严密,内外不通可知。且鸿传云:上皇得方士归奏,其年夏四月,即晏驾。则是宝应元年是也。其时肃宗卧病,辅国疑忌益深,关防必益密,岂有听方士出入之理。即方士能隐形入见,而金钗钿盒,有物有质,又岂驭气者所能携带?此必无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于耸听,香山竟为诗以实之,遂成千古耳!”试观唐、赵二家之说,白歌钿盒、金钗一事,殆为乌有矣。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陈传谓太真授方士金钗钿盒后言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同时又曰:“太上皇亦不久人间,幸惟自安,无自苦耳。”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宫晏驾云云。按陈传所云“其年”,应为肃宗宝应元年,即公元七六二年。《丽情集》亦云:“(太真)使青衣小童取金钗一股,钿合一扇,奉太上皇。‘苟心如金,坚如钿,上为天,下为世人,重相见时,如合如旧。’”按《丽情集》,为宋初祥符年间之张君房所撰,其所言,无疑系受长恨歌之影响也。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相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陈传云:“方士受辞与信,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因徵其意,复前跪致辞,请当时一事,不为他人闻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盒金钗,负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恁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按《西京杂记》卷三云:“汉宫七夕,临百子池,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以见宫中七夕之戏,由来已久。长恨歌起句即言汉皇云云,因汉武帝李夫人故事,而在此结尾处,又脱套汉宫故事,首尾回环相应,组织缜密,此正长恨歌之所以独步千古者也。
明人杨慎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华清池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注一二五)按《全唐诗》郑嵎《津阳门诗注》亦云:“飞霜殿即寝殿,而白传长恨歌以长生殿为寝殿,殊误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有同样记载。近人陈寅恪,言之尤详。考长生殿,确为斋戒之所,如《旧唐书》九玄宗纪下云:“天宝元年冬十月,丁酉,幸温泉,辛丑,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唐会要》三十华清宫条亦云:“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唐人顾况宿昭应七绝云:
武帝祁灵太乙坛,新丰树色绕千官。
那知今夜长生殿,独闭空山月影寒。
前引张祜《集灵台》诗: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凡此种种,皆可证知长生殿之为祭神之所无疑,但衡诸实情,长生殿之名,唐人亦通用为寝殿之处,如元微之《胡旋女》诗:“妖胡奄到长生殿”。又李美山《骊山有感》诗:“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可见将长生殿一名用于寝息之所,不独白居易一人。胡三省《通鉴》卷二百七长安四年太后寝疾居长生院条注云:“长生院即长生殿,明年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同此处也。”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三亦引此文,继而有云:“盖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此武后寝疾之长生殿,洛阳宫寝殿也。肃宗大渐,越王系受甲长生殿,长安大明宫之寝殿也。白居易长恨歌所谓长生殿,则华清宫之寝殿也。此殿本名飞霜,盖同一长生殿也。”陈寅恪氏以为唐代宫中之长生殿,虽为寝殿,独华清宫之长生殿,为祀神之斋宫,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乐天未入翰林,犹不谙国家典故,习于世俗,未及详察,遂致失言云云,见其所撰长恨歌一文。但诗人歌咏,旨在渲染,若以考据家之笔写之,则不免味同嚼蜡。至杨慎《升庵诗话》中引范元实诗话,谓“长生殿乃在骊山之上,夜半亦非上山时”云云,均属过于拘泥,不足与言诗矣。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沈德潜《唐诗别裁》八长恨歌评云:“迷离恍惚,不用收结,此正作法之妙。”此说甚是,读长恨歌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可洞悉白公诗法也。扬子云剧秦美新云:“所怀不章,长恨黄泉。”若以此语加诸玄宗,颇为确切。盖玄宗之死,自有一段隐情,非仅一“崩”字即可了结也(注一二六)。按《太真外传》下曾言,自玄宗移入太内甘露殿,悲悼杨妃甚,遂辟谷服气。张皇后进樱桃蔗浆,并不肯食,惟常玩一紫玉笛,因吹数声,有双鹤下于庭,徘徊而去。玄宗乃语侍儿宫爱曰:“吾奉上帝所命,为元始孔昇真人,此期可再会妃子耳。笛非尔所宝,可送大收(唐代宗小字)。即令具汤沐我。若就枕,慎勿惊等情,并谓宫爱闻睡中有声,骇而视之,已崩矣云云,此言人多以为不实,如孙光宪《续通录》云:“玄宗将死,云上帝命我作孔昇真人。爆然有声,视之崩矣,亦微意也。”王铚《默记》更云:“元献(即晏元献)因为僚属言唐小说:唐玄宗为上皇,迁西内,李辅国令刺客夜携铁锤击其脑;玄宗卧未起,中其脑,皆作磬声,上皇惊谓刺客曰:‘我固知命尽于汝手,然叶法善劝我服玉,今我脑骨皆成玉。且法善劝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难免,汝可破脑取丹,我乃可死矣。’刺客如其言,取丹乃死。”考诸史实,明皇卒于肃宗宝应元年四月甲寅,年七十八。肃宗卒于同年同月丁卯,年五十二,较明皇之卒,止晚十三日耳,因而韦绚《戎幕闲谈》云:“是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旧唐书·玄宗本纪》云:
上(肃宗)自仲春不豫,闻上皇登遐,不胜哀悸,因兹大渐。
所谓“不胜哀悸”者何?其意自见。若谓明皇从容晏驾,且奉上帝之命为孔昇真人,哀之可也,何悸之有?再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纪三八肃宗下:
上(肃宗)疾笃,后召太子,谓曰:“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之出,擅逼迁圣皇(玄宗),其罪甚大,所忌者吾与太子,今主上弥留,辅国阴与程元振谋作乱,不可不诛。”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勋旧之臣,一旦不告而诛之,必致震惊,恐不能堪也。”后曰:“然则太子姑归,吾更徐思之。”太子出,后召越王系谓曰:“太子仁弱,不能诛贼臣,汝能之乎?”对曰:“能!”系乃命内谒者监恒俊,选宦官有勇力者二百余人,授甲于长生殿后。乙丑,后以上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谋,密告辅国,伏兵以凌霄门以俟之。太子至,以难告。太子曰:“必无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岂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殿事大,太子必不可入。”乃以兵送太子于飞龙厩,且以兵卒守之。是夜,辅国、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叚恒俊,及知内侍省事朱光辉等百余人击之,以太子之命,迁后于别殿。时上在长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并左右数十人,幽于后宫,宦官宫人,皆惊骇逃散。丁卯,上崩,辅国等杀后,并系及兖王僴。
由是以见明皇肃宗相继谢世之际,辅国专权,宫中多故,肃宗后虽极欲澄清之,而力不能胜,竟遭杀戮。及至肃宗寝疾,后以上命亟召太子,太子欲赴而为元振所阻,逼以兵送飞龙厩。又当太子即位后,“李辅国恃功益横,明谓上(代宗)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暴厉恣睢之气,溢于言表,虽上(代宗)内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礼之。”诸如此类,皆可见辅国之鲁莽灭烈,蛮横武断,直视君主为草芥耳,况明皇久为其猜忌,岂能幸免哉!故《新唐书》二〇八列传第一三三李辅国传云:
自辅国从太上皇,天下疾之,帝(代宗)在东宫积不平,既嗣位,不欲显戮,遣侠者夜刺杀之,年五十九年。抵其首溷中,殊右臂,告泰陵;然犹秘其事,刻木代首以葬。……后梓州刺史杜济,以武人为牙门将,自言刺辅国者。
按辅国之死,据上引《新唐书》之记载,乃遭暗刺无疑;至于玄宗之逝,或言仙去,或云盗弑,固以宫掖事密,非外界传闻所知,但观代宗阴恨辅国之甚,亦可了然于心矣。
爱新觉罗弘历等人之《唐宋诗醇》云:“长恨一传,自是当时傅会之说,其事殊无足论者。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通首分四段,‘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畅述杨妃擅宠之事,却以‘渔阳鼙鼓动地来’二句,暗摄下意,一气直下,灭去转落之痕。‘九重宫阙烟尘生’,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马嵬赐死之事。‘行宫见月伤心色’二句,暗摄下意。盖以幸蜀之靡日不思,引起还京之彷徨念旧,一直说去。中间暗藏马嵬改葬一节,此行文飞渡法也。‘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叙上皇南宫思旧之情。‘悠悠生死别经年’二句,亦暗摄下意。‘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叙方士招魂之事,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皆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所言属实,故特录出以为本文结尾。
后记:
曩者,余撰《长恨歌疏证》一文,前中央图书馆馆长包龙溪先生见之,以为拙作以史证诗,立说新颖,乃收入其所主编之学术季刊中。不久,该刊停办,故流布未广。忆自该文发表以来,迄今已十余寒暑,无论形式内容,均已改动盖删去者泰半而新增者倍之。今先生忽已作古,而余亦远游海外,不能再持此文,以就教于先生之前。良友早逝,念之肠痛。本年二月二十日,乃先生逝世之周年,在台师友,爰有征集学术论文,编印专刊之议。张公晓峰、钱公宾四、罗主教光、薛教授光前四君子,征稿于余,乃检拾此文以应命,特忘其固陋而复刊出,藉以就教于方家耳!
一九七一年元月罗锦堂谨识于美国夏威夷大学
附注:
注一:见《太平广记》四百八十六,及《文苑英华》七百九十四。
注二:徐增《而菴诗话》云:“长恨歌放纵得宜,调度合拍,比如跳狮子,锣也好,鼓也好,狮子也跳得好,三回九转,周身本事,全副精神,俱显出来。”
注三:见《宋史》三百六十。
注四:按唐宪宗元和元年,为公元八〇六年。唐明皇崩于公元七六二年,距白氏作歌时有四十五年。是年白居易年三十五。
注五:属陕西省,在长安县西,位留业河入渭水处。元和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其地山环水复,故名。
注六: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注七:《元史长庆集序》云:“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流传如是之广者。”
注八:《长庆集》七卷四十五。
注九:《酉阳杂俎》卷八,津逮秘书本。
注十:见第十二函第八册,赵武建“刺左右膊诗”前注。
注十一:卷二十八“琐缀”类。
注十二:《唐音癸签》卷二十五,谈丛一。
注十三:又见《全唐诗》第十六函白居易十六。
注十四:据新史,诗见《唐摭言》,又见尤袤《全唐诗话》卷一。
注十五:见《瓯北诗话》。
注十六:《北梦琐言》卷一。
注十七:《太平广记》卷二四四“褊急”。
注十八:《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樊川文集卷九,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夫君墓志铭。
注十九:清海宁吴骞槎客所辑《拜经楼诗话》卷四引杜牧之作《李飞墓志铭》。
注二十:参看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一文,及范掓(shu)《云溪友议》。
注二一:黄御史集:《答陈磻隐论诗书》。
注二二:参看白居易卷,中华书局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本。
注二三:此段议论,见陈寅恪之《读莺莺传》一文。
注二四:《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一文。
注二五:见《汉书》本传。
注二六:《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传。
注二七:《新乐府笺证稿》《李夫人传》。
注二八:参看葛贤宁《长恨歌新解》一文,见《文史月刊》创刊号。
注二九:《新唐书》五玄宗纪,《旧唐书》九玄宗下,《通鉴》二一四《唐纪》三十《玄宗》纪,《大唐新语》十一惩戒篇等均与此略同。
注三十:此记惠妃之薨年,与《唐会要》异,当以《唐会要》为是。
注三一:《曝书亭集》五十五:《书杨太真外传后》。
注三二:按玄虚子《长恨歌传跋》云:“杨太真生而有玉环在其左臂,环上有坟起太真二字,故小名玉环。”又按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六杨妃小字条云:“杨妃小字,《外传》诸书,皆白玉环,《鹤林玉露》载唐狄昌诗:“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地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阿蛮又似妃之小字,况狄昌唐人,必知之真。”
注三三:按温泉宫,自天宝六载十月,复改为华清宫。
注三四:陈氏《长恨歌》笺证稿。
注三五:见《退宾录》卷九。
注三六:《学斋占毕》一。
注三七:指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睿宗昭成太后之祭辰。
注三八:按《骊山记》,见北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或云秦醇作。
注三九:《曝书亭集》五五。
注四十:按即肃宗元年(公元七五六年),是年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杨妃死于马嵬。七月,玄宗子李亨(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
注四一:按“愨”,朱彝尊引作“毅”。
注四二:按光宅,唐高宗子李哲年号,光宅二年,即公元六八五年,嗣又改元为垂拱,其时,武则天当政,徙中宗于房州。
注四三:章氏遗书外编三,丙辰札记。锦堂按:杨妃生于开元六年(公元七一八年)。开元二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册为寿王妃,时年十七。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册为贵妃,年二十七。时太真为寿王妃,已有九年。其时明皇年已六十,与太真相差三十三岁。
注四四:参看杭世骏之《订讹类编》二,杨氏入宫并窃笛条。及陈寅恪之《元白诗笺证稿》。
注四五《能改斋漫录》卷八。
注四六:参看《白氏长庆集》一五,《酬微之寄示赠阿輭七律题》。
注四七:参看《白氏长庆集》二八,《与元九书》。
注四八:《全唐文》六百十二。
注四九:《墨海金壶》守山阁本。
注五十:见《唐六典》一九温泉监一人正七品下注。
注五一:《文苑英华》附录。
注五二:《养一斋诗话》。
注五三:李氏新乐府,上阳白发人传。
注五四:《旧唐书》二太宗纪上。
注五五:《通鉴》一九三唐纪太宗纪,贞观二年九月天少雨条。
注五六:唐王裕仁《开天遗事》,随蝶所幸条。
注五七:《杨太真外传》卷上,引作杜甫。
注五八:见《红蕉诗话》。
注五九:《黄御史集》,卷七,明万历刻本。
注六十:《白氏长庆集》一二。
注六一:按康居,与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苏领中亚之地。
注六二:见《旧唐书》一八三《外戚传》,《武承嗣传》附《延秀传》。
注六三:《旧唐书》二〇〇上。
注六四:玄宗尝梦仙子十余辈,御卿云而下,各执乐器,悬奏之。曲度清越,真仙府之音。有一人曰:“此神仙紫云回。今传授陛下,为正始之音。”上喜而传受。寤后,余响犹在。旦,命玉笛习之,尽得其节奏也。
注六五:玄宗在东部,梦一女,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拜于床前。上问:“汝何人?”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宫,今陛下洞晓钧天之音,乞赐一曲,以光族类。”上于梦中为鼓胡琴,拾新旧之曲声,为凌波曲。龙女再拜而去。及觉,尽记之。会禁乐,自御琵琶,习而翻之。与文武臣僚,于凌波宫临池奏新曲,池中波涛涌起,复有神女出池心,乃所梦之女也。上大悦,语于宰相,因于池上置庙,每岁命祀之。
注六六:唐天宝中,置范阳节度使,为藩镇之一,领有今河北大兴、宛平、昌平、房山、安次、宝坻等县地。
注六七:《杨太真外传》下云:“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猪龙,无能焉。’终不杀,卒乱中国。”
注六八:《梧桐雨》第二折。
注六九:见《东篱乐府》,散曲丛刊本。
注七十:见《小山乐府》,散曲丛刊本。
注七一:见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
注七二:参看《云溪友议》上,古制乐条。
注七三:柳子厚(?)《龙城录》上,谓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云云,与逸史异。然吾人今已知太空人等月球,此类神话,本属无稽,因论及所传霓裳羽衣曲之由来,不得不引述之也。
注七四: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又见《碧鸡漫志》卷三、《诗话总龟》卷四十、《学林新编》卷五、《苕溪鱼引丛话》卷二十四等书,然记述略有出入。
注七五:锦堂按:元稹所作霓裳羽衣谱,已佚。
注七六:《韵语阳秋》,卷十五。
注七七:见《法苑珠林》十三,及《宝感通录》二。
注七八:按《杨太真外传》下,“杀国忠,并男喧等”下注曰:“国忠旧名钊,本张易之子也。天授中,易之恩幸莫比。每归私第,诏令居楼,仍去其梯,围以束棘,无复女奴侍立。母恐张氏绝嗣,乃遣女奴嫔姝于楼复壁中。遂有娠,而生国忠。后嫁于张氏。”
注七九:至德为玄宗子肃宗年号,其二载,即公元七五七年。
注八十:见《旧唐书校勘记》三二(卷五一)《玄宗杨贵妃传》“既而四军不散》条。
注八一:玉海一三八兵制。
注八二:按乐天卒于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八月,时年七十五岁,而梦得卒于会昌二年之秋,时乐天七十一岁,相差四年。
注八三:见《傅孟真先生文集》中编上引。
注八四:《长庆集》卷十二长恨歌后评语,及汪本一二。
注八五:见《杨太真外传》下。
注八六:《梦溪笔谈》卷二三讥谑附谬误类。
注八七:见《旧唐书》一六六《元稹传》,《白氏长庆集》六一《元稹墓志铭》,《元氏长庆集》一七及三七等。
注八八:见《新唐书》六八《方镇表·东川表》,及《元和郡县图志》三三东川节度使条。
注八九:见《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章。
注九十:《随园诗话》卷十三。
注九一: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上。
注九二:见《全唐诗》第一九函张祜二雨霖铃七绝,其云:“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注九三:见《旧唐书》九,玄宗纪下。
注九四:因陈寅恪语。
注九五:见高彦休《阙史》上。
注九六:参看《长恨歌笺证稿》。
注九七:按天宝十五载,秋七月,太子即位灵武,故城在今甘肃灵武县西北。
注九八:按大赦改元,即在天宝十五载七月,“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在十五载六月,而肃宗还都,在次年十一月,陈传误。
注九九: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注一〇〇:《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
注一〇一:见《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
注一〇二:《唐书睿宗六子传》:“玄宗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而赐诸王第,环列宫侧,天子于西宫置楼,署曰花萼相辉之楼,帝时时登之。”
注一〇三:见《新唐书列传》一三三。
注一〇四:说郛(fu古代指城外面围着的大城)本。
注一〇五:锦堂按:乾元乃肃宗年号,仅有二年,其第三年则又改为上元元年,即公元七六〇年。
注一〇六:参考葛立方《韵语阳秋》。
注一〇七:历代诗话本。
注一〇八:又见王楙《野客丛书》卷五。
注一〇九:《南史》卷三七《沈庆之传》附。
注一一〇:参考《宋史》二八一《寇准传》,及陆游“烛泪成堆又一时”句。
注一一一:见《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
注一一二:《野客丛书》卷五。
注一一三:《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
注一一四: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云:“寂寞春风旧柘枝,舞人休唱曲休吹。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今来座上偏惆怅,曾是堂前教彻时。”见《全唐诗》第八函第五册。
注一一五:《历代诗话续编本》,本事诗嘲戏第七。
注一一六:《文苑英华》所附录。
注一一七:见《杜阳杂编》。
注一一八:锦堂按李师稷,即白居易客有说诗中自注之李浙东,见《全唐诗》第一七函白居易三六,亦即李君稷也。
注一一九:见《诗话总龟》前四十五乐趣门十七,及李昉等所编《太平广记》卷四十八神仙类。
注一二〇:见《人间词话》卷上。
注一二一:《苕溪鱼隐后集》卷十三。
注一二二:见《诗话类编》卷二十二品评下。
注一二三:《竹坡诗话》,有历代诗话本。
注一二四:参考白居易卷一三〇页。
注一二五:《升庵全集》卷五十六。
注一二六:《旧唐书·玄宗本纪》云:“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龙殿。”

共[1]页

罗锦堂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