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文集
    万俊人,男,195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伦理学硕士。随后留校执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0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8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1-22
  • 更新时间:2007-1-22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万俊人主页 >> 文章 >> 演讲与访谈 >> 浏览信息《寻找古今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阅读(31)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一   晴天 
    主题 寻找古今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哲学组专家成员,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组成员,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学术》、《新哲学》、《孔子研究》、《文化中国》等20多家海内外学术杂志学术编委;研究方向:西方现代伦理学、西方哲学等;主要著作:《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18部;翻译《政治自由主义》等16部,迄今用中英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万俊人教授从北京来到郑州做题为“公共哲学与现代媒体”的学术演讲。这是一位兴趣广泛又专注学术的哲人,围棋、西方古典音乐、足球、NBA、与友人谈(C o f f e e H o u r s )等广泛涉猎,不求专精,但求乐在其中。尽管才下飞机,面对记者,万教授从先秦到古希腊,从河南到欧美,从安乐死到克隆人,从金岳霖到罗尔斯,从公共哲学到普世伦理,思接八极,神驰千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记者:您是重建清华哲学系的负责人,清华为什么要开设哲学系?

      万俊人:首先我想说,在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清华哲学系有过辉煌的学统,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就长期躬耕清华,他是河南的骄傲,也是清华的骄傲。如果说北大哲学重史,那么清华哲学则重论,其学术特点十分鲜明,要不怎会有“清华学派”?其次,重建哲学系,是因为清华不能没有人文精神,哲学是人文经典学科,如同数学作为经典理科一样不可或缺。

      记者:据我所知,您32岁时出版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在北大工作期间,还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34岁就被破格晋升,同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能谈谈您的治学之道吗?

      万俊人:我的经验是,从事现、当代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对人文科学知识、文献资料知识、语言阅读能力和思维方法都有一定要求。此外,还要具备四项硬工夫:一是外语能力。研究西方哲学却不涉及翻译,令人奇怪。一所大学的繁荣,靠一个人不行,必须要有一批人。学术者天下公器,通过翻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之。所以,我1994年从哈佛回国后,专门花了三四年时间做翻译;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时刻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当代西方伦理学发展很快,要在此领域有所作为,需要始终把握学术前沿信息,如此才能开阔视野,参与国际学术;三是要做一名思考型学者。出色的学者不能只会翻译,只当知识“进口商”,而要善于思考,会再加工,做知识的再生产者和“出口商”。现在,纯粹的西学学者已很少了,研究西学的,也要考虑中国的语境,懂得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此所谓“先入其中,超乎其外”;四是要敢于“存疑”,善于钻研问题。突破往往从问题质疑开始,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问题意识都很重要。

      记者:作为伦理学学者,您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

      万俊人:应该看到,在社会转型期,确实存在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抱着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些问题。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既有很强的绵延性、传统性,又如同黄河之水,有丰沛期,亦有枯水期。现在出现的问题,根源有二:一是目前我们走的是“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之路,这一路径使得我们即使意识到了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资源等条件一下子解决;二是当代中国的道德伦理问题,实质上仍是古今中西矛盾冲撞的结果。找准契合点和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才是解决之道。我还想说,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一个国家都不能只靠物质财富立于民族之林,没有人文道德精神,国家不可能走向强大。

      记者:您曾认为公共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为什么?

      万俊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明显公共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化加速,公共领域不断扩大,私人领域则不断受到挤压。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交往的圈子很小,而现代社会则是“陌生人社会”,一个人从上幼儿园直到退休,主要就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之中,这是一个开放的、可被中介化的、透明的公共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扩大影响力的有力手段是把个体事件符号化、公共化。所以,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符号的社会,学会制造符号,是对现代传媒人的基本要求。就河南而言,拥有自己标志性的大学、报纸、刊物,以此为平台,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普适性知识,符合社会的迫切要求。

      记者:在日益公共化的社会中,媒体扮演着何种角色?

      万俊人:从积极方面看,一是现代公共媒体可以对公共权力起到制约作用,二是可做市场经济中公正的“判官”,三是推动文化的公共传播,四是可使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共享效益;从消极方面看,现代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有过度关注之虞,以致有时会危及公民个体的隐私权,同时,文化的公共化、世俗化,甚至快餐化,有可能对经典文化的创造产生抑制作用。

      传媒人应是彻底的“公共人”,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方面要加强自律,防止公共信息私有化,另一方面要懂得学习,努力做一名会看、会听、会说、会写也会思想的人。

      记者:如您所知,目前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您如何理解“公共社会”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媒体和媒体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能够或者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万俊人:这个问题好。一个健全的现代公共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诸要素——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等基本社会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信仰、社会精神气质,以及社会公民个体之内在德行与心性,还包括人与自然等——“和而不同”、互相协调的良性发展状态。它应该是社会普遍公正且秩序良好、人民精神舒畅且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诸要素的和谐互动与良性发展是现代公共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由于现代媒体和媒体人在现代公共社会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特殊工作方式,决定了现代媒体或媒体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责任。面对公共社会里出现的各种事件或人物,如何观察?如何将之报道给公共社会?或者,媒体和媒体人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参与、解释,甚至干预社会公共生活?的确大有讲究,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研究。

      我个人依然认为,在现代公共社会里,媒体乃至媒体人仍然是公共信息或符号的传播者,我衷心期望,现代公共媒体和媒体人能够坚守这一职责,倘若还能成为公共信息和社会文化符号的解释主体和创造主体,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精神和谐,那将是社会的幸运、民族的幸运,当然,这首先是现代中国媒体和媒体人自身的荣耀。是所望焉!①1

    万俊人 发表于:2007-1-22 上午 11:33:21


    评论/回复:
    用户名:
    验  证 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标题:  生成一个支付宝交易,支付宝买卖交易,免费、安全、快速!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