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关银文集
    何关银(男),重庆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1953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今,先后在中共四川宜宾地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4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1-26
  • 更新时间:2007-1-2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何关银主页 >> 文章 >> 经济哲学 >> 浏览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经济哲学》

    经济哲学 | 评论(0) | 阅读(36)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五   晴天 
    主题 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经济哲学

      经济哲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哲学创新中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十年磨一剑”。经济哲学在发展中由于依托了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实践活力,由于有早已蜚声于中国哲学界的张雄、鲁品越、张一兵、狄仁昆教授等知名学者的加盟研究,使经济哲学的研究成功地避免了“老理论加新例子”的哲学发展的“滑铁卢”,经过十多年学术成果的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哲学原理研究、南京大学的经济哲学方法论研究、苏州大学的经济哲学史等成果为代表的“学术高地”,今天经济哲学已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理论支撑点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一、经济哲学学科的标识性旗帜:

    经济的智慧理念和经济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13日,张雄教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哲学家再也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活动,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他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联姻”的观点。哲学智慧理念和人文关怀又对于经济学能发展和拨开经济实践中的种种迷雾,都是重要的。

      经济学和哲学的如日月相互辉映,本来是经济学的固有传统。经济学家的哲学思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埃里克.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具有分析头脑的经济学家。”理性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理性是从哲学理性即自然法中脱胎而出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自然理性是理性之母”。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其哲学根据是中世纪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卡尔.普里巴拉姆认为“个人主义是哲学上唯名论的必然结果,而集体主义理论的根源是‘唯实论’-----。”20世纪30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后,西方主流经济学抛弃了经济学哲学传统,开始了把经济学数学化的新时期。经济学与数学科学的结合总的说来是必要的。数学科学的抽象性、精确性、反随意性的逻辑一致性,可以促进经济学的发展。但是,列宁说过,即使是真理,如果把它的运用弄过了头,也会变成谬误。经济学界自从陷入了对数学方法盲目崇拜的心理,致使斯密论证的立足于“自然秩序”的经济人异化成了数字晶体式的经济人,经济学的理性被形式化成了一个个数学模型。今天世界经济复杂的实践和种种数学无法计算的经济相关问题,使经济学的数学崇拜症受到了严峻挑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经济泡沫问题、流行性传染病问题已经影响了经济发展,这些都不是靠经济数学化解决得了的。在经济实践对数学化了的经济学的挑战压力下,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主动与哲学家展开了对话,1963年j.罗宾逊写作了《经济哲学》,卡德威尔1982年出版了《超越实证主义:20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可见,经济哲学的延生与繁荣,是经济实际的呼唤和经济学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同时,推进经济哲学的发展也是哲学从“贫困”走向振兴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教科书”形式被定型化的是在计划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不正常背景,囿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水平和扭曲了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哲学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故改革开放以后张一兵教授等学者展开了“回到马克思”的哲学研究。回到马克思后看见了什么呢?唐正东在《斯密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论研究专著中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的产生绝不是象教科书说的那样,是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基础上的逻辑发展,而是现实的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哲学升华。由此可以这样说,今天大力发展经济哲学,正是哲学研究范式的拨乱反正。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今天时代的中心是发展即经济问题,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发展经济哲学是不行的。经济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实践恢复了原有的血肉联系。经济哲学使经济学和哲学发生了“范式革命”,将出现了经济学和哲学双赢发展的局面,对于人类经济实践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经济学家马歇尔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自从经济学被数学化以后,经济学日益突出了研究财富增长、资源配置、经济活动中以“一切合法手段获利”的一面,人作为学问的研究日益事实上被经济学排除在视野之外了。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知识经济的未来都在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中和经济理论中漠视人、或把多向度的人简化成“效益、效用最大化”,不仅不符合经济实际、将产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出人意料的问题。张雄教授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人不仅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的观念、情绪、情感、习俗等非理性因素也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要素,参与并影响着经济过程与结果。马克思指出,以市场经济为经济实践运行轨迹的经济是“人对物的依赖”,这种人物关系下的经济实践弄不好会出现人和物的双向异化。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假冒伪劣,是物自身的异化;金钱拜物教、为财富抛弃一切德行乃至违法,是人自身的异化。要遏制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人和物的双向异化,仅靠经济学是不够也是不行的,哲学研究人的特有优势和哲学通过提炼与宏扬时代精神形成的人文关怀,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主体都如布帛菽粟,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秩序的主动把握,并及时进行民族性的主体自觉转型;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人的自由与自觉性的关系,正确处理观念与热情的关系;这些都是经济活动中人文精神宏扬的关健环节。

    二、经济哲学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哲学追问

      狄仁昆教授在《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中指出,“简而言之,经济知识的增长是从基本假设向关于经验的假说转化,以及假说的修改,否证和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从可能向现实的转化。”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在一系列被称之为“理性”或“公理”的假说上的,“经济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都是这些假说的表现,至于这些假说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统一关系经济学自身只能用“函数”、“边际”之类方法与模型修正。也就是说,经济学自身是不会对自己的假说提出“是真的吗?”“为什么”的追问的。同时,经济实践中总是会有各种困惑、迷雾、问题横在从事经济活动或与经济生活相关的人们面前,对这些东西人们总是会去追问“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学对人们的这些追问一般不会主动回答,即或要回答也是用他们已有的既定假设与方法及模型来回答。对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各类假设的真理性追问、对经济学论证方法与模型的认识性追问、对经济实践中的人们关心的问题从经济观和根据“系统相关性、有序性”的哲学思考及回答,是经济哲学特殊的功能和优势,经济哲学的功能与优势的发挥的必要性与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经济哲学对经济学的假设的追问,可以对经济理性本身进行矫正和从经济理性向哲学理性的提升。比如,张雄教授1999年第6期在《江海学刊》上著文对经济理性的理性能力、理性目标、理性手段—目的进行了哲学追问后,指出了经济理性自身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矛盾:(1)自在与他在、人性中的私向化与社会化的矛盾问题。(2)市场单一目标与群体目标“合力论”的问题。(3)理论理性或理论模型的预见功能究竞有多大,它涉及康德哲学关于认识能力的批判的问题。1999年张雄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著文指出,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但是,经济个人主义在20世纪的经济发展的检验中暴露出了经济人假定与现实人的矛盾。所以,应该把经济人假定的理论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哲学“现实的个人”结合起来。

      对人们关心的经济现实问题的哲学回答中,以鲁品越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哲学学者已经作出了较突出的成绩。目前,经济哲学已经对为什么要选择市场经济和进行资本运作?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为什么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怎样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等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哲学追问,并作出了有一定说服力的回答。市场和资本都曾经是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出了许多副效应乃至是罪恶的东西,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是要用计划取代市场、并消灭资本,这些都是勿须讳言的。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中,我们还要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吸引国际资本和用活国内资本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正如鲁品越教授说的,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负效应、资本对人性的扭曲和强化人对物的依赖的批判都没有错,但是,后来在实践中形成的替代市场经济的计划体制、替代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动力政治动员,其弊病与负效应比市场经济和资本还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发展才是硬道理”,以至我们今天发展经济中若拒绝发挥市场机制和资本的作用,都是不可能的。资本是经济发展的“车”,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超越制度和意识形态积极融入全球化?在于世界大势或世界秩序已经由殖民扩张发展到了全球割据,全球割据形势总趋向是维持战略平衡(故和平发展时代才可能取代战争与革命时代),不管这种平衡是靠“雅尔塔体系”或以核威摄为基础的“恐怖的战略平衡”。在全球割据中具体决定胜负强弱的不再是军事机器(它只是威摄),决定的因素是经济创新能力基础上的经济实力。经济创新能力又是与全球性配置资源和资本全球性流动相联系的,只有加入全球性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之列,才能使现实经济充满了创新活力,并享受全球性经济创新的好处(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开发、体制创新、等),经济创新活力(特别是科技创新)中才孕育着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拒绝全球化,无异于是拒绝发展,将使现实经济系统失去创新能力,陷于停滞乃至倒退的泥潭。为什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都与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有不解之缘?经济全球化中存在资本扩张与科技创新的无限循环的因果链条,市场机制中总存在被积压的资本,这些资本总会并日益增多地投向风险性的科技创新之中,一旦科技创新成功,必然形成新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领域,将强迫旧的生产领域实行“产业退出或结构转型”,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随着科技创新频率加强和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大潮将如江海潮汐,浪头相联、潮涌相迫益急!产业结构调整就等于发展,等于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人类经济生活的永恒矛盾。经济公平是指制度、权力、机会、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社会福利与财富同时得到最大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体制、社会主体以世界为标准的整体竞争力与个体竞争力状况三个要素搏弈的结果,只有致力于解决这三个搏弈参与要素的矛盾,才能逐步推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否则,其它企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计的努力都可能陷入清谈或空想。

    三、在图式和范式统一的基础上不断

    加强经济哲学的学科建设

      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哲学学学科的努力在西方己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加强经济哲学学科建设的努力也已有10多年了。可是,如果你要问:“到什么是经济哲学?”却难给你一个准确的回答。是不是几十年或十多年经济哲学学科建设成果不大呢?不是。今天经济哲学学科建设走的是一条同世界学术接轨的新路子。现代社会科学早已摒弃了近代“体系化”的旧模式,今天的某一学科不过是一批拥有共同研究范式的学者群观点的集合而己,或许同一学科内的学者们的观点并不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甚至还互相矛盾。张雄教授2001年发表于《复旦大学学报》第5期关于《经济哲学研究的图示》一文指出,一个学科的体系化一旦确立,这门学科的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和空间就小了。经济哲学学科建设将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科书”模式体系化后创新步履维艰的教训,不以体系化、规范化为追求目标,而追求在共同研究图式和范式基础上的学术不断创新能力。

      经济哲学的共同研究图式是什么呢?经济哲学是哲学思维方式对经济学和经济实践的融入,它不是哲学既有体系在经济中的“推广与运用”。张雄教授称经济哲学是“思辨的经济学”。笔者以为,也可以说是被哲学化了的经济学,内容是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是哲学化了的。

      什么是范式?范式是某一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理念和理论模型。经济哲学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什么呢?根据张雄教授和陈章亮教授及狄仁昆教授的观点,应该实现经济学、经济实践、科学的经济观之间的良性互动。正确的经济观不借助哲学思维的武器是不能树立并坚持下来与不断发展的。经济哲学的理论模型虽有一些设想性的观点出现,不过笔者以为现在概括尚为时过早。

    主要参考书目:

    1、张雄、鲁品越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2、张雄、陈章亮主编《经济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3、狄仁昆著《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4、张一兵等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5、唐正东著《斯密到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何关银 发表于:2007-1-26 下午 08:49:59


    评论/回复:
    用户名:
    验  证 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标题:  生成一个支付宝交易,支付宝买卖交易,免费、安全、快速!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