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文集
    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一般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论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2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8-16
  • 更新时间:2007-12-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陈力丹 主页 >> 文章 >> 舆论学 >> 浏览信息《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舆论学 | 评论(0) | 阅读(75)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五   晴天 
    主题 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12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分析文章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引证了迈尔2044年的预言。

    关于这个问题,提出本身带有耸人视听和炒作的性质。这类说法几度泛起,又几度沉寂,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融媒”时代,从传媒渠道的整体角度看,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受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了。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简单地说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要灭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现在提出纸质媒体灭亡的论据,就是一些地区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但是同时另一些地区的发行量上升了),这种情况不足为怪,在其他媒介形态增多的时候,原有的传媒介质的产品适当减少,很正常。问题在于说它会灭亡,就耸动视听了。

    纸质媒体并非走向灭亡,而是与新媒体携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功能上各有优势和劣势,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会共存共荣。在这里,传媒的发展可以借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表达:“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2005年,《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他那时就已经反驳了现在再次掀起、其实已不新鲜的报纸灭亡的预言。他说:“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之一种。而不管通过哪一种管道传输,钱都将进入一个口袋——信息加工和制作者的口袋。我的判断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新媒体的收入或许会相当可观,但无论如何,占据不了主导地位。”他说新媒体在收入上占据不了主导地位的说法,可能武断了,但他关于各种传媒形态(包括报纸)会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共荣共存的观点,我很赞成。

    不能轻易断言新媒体(例如互联网和网上不断翻新的各种交往模式、作为多功能信息传递载体的手机等等)将取代纸质媒体,相反,新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依存倒是现实。新媒体只是一种信息平台,它制造有用信息的能量至少现在需要仰仗传统的纸质媒体,同时,纸质媒体因新媒体的存在而扩大了传播渠道。网上报纸的读者日益年轻化,而且数量快速上升。这是谁的胜利?是双方共同的胜利。网络媒体将再次为报业发展创造出新的空间。

    历史上只有诸如纸草、泥版、羊皮纸那样的原始信息载体会消亡。纸,是经过二千年历史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和留存的信息载体。从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消亡。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实际上是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传播的渠道多样化,是传播科技发展多样化的结果。人们置身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选择余地开阔了,这是好事。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的地域环境,人们对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也各有差异,传播介质的多样化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甚至适应了同一种人群不同情境下的需要。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传媒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造福社会。

    不过,媒体融合现在刚刚起步,它的发展过程可能较为漫长。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抓住当前中国报业新的发展机遇,抓住新媒体为报业创造的新的发展空间,从丰富报业的内容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直面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外国人说了一句话,怎么会在中国引起如此的关注?因为现在恰好中国的报业遭遇到广告额下滑的局面。报业发展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往多年,报业的发展太顺利了,就应该预见到总有一天会跌跟头,关键是要用正常的心态去看待。现在我国报业所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如果笼统地把困难之根源归咎于与新传媒的竞争(存在这个因素),那只能说是报业在为自身竞争不力推卸责任,寻找借口。

    高品位的文化娱乐,负责任的社会新闻,观点深入的新闻评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公众普遍欢迎的报纸内容。但是,目前很多报纸并没有做到这些。很多纸质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到位,虽然在这方面有一些限制性政策规制,但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敢批评这个,又不敢批评是传媒自身的问题,或者,批评时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没有深度,组织不出生动、有趣、给人以启示的新闻。很多记者往往撞上一条是一条,而不是动脑筋用一定的理性观念找寻新闻。这样的报纸难以与读者形成有效沟通。现在,每天报纸上的新闻都很多,但耐看的很少,内容大多平淡且肤浅,评论表面化,不精、不好是读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是报业最大的危机。

    我国报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比如早上准时送报到户,我们远达不到日本的水平,报业服务意识严重滞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纸质媒体既要有优质的新闻产品,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体系。我国的报业如果不建构优质的服务体系,不去规范广告和发行,而是热衷于去搞恶性竞争,报业的危机可能很快到来,这不是新媒体出现的自然结果,而是报业放弃与新媒体竞争的结果。

    当然,这些问题有历史的原因,诸如新闻资源使用不平等、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广告和发行数据核查不科学,等等。少数报纸为了欺骗读者,误导客户,收买调查公司,信口开河;有的报纸为了取得市场份额,挑起“报刊发行大战”,把报纸的售价一降再降;为了抢夺广告客户,竞相杀价,大打广告折扣战。报业竞争陷入到无序、混战状态,一些广告客户坐收渔利。报业的这种困境不是跟互联网竞争的结果,也不是跟广电媒体竞争的结果,而是自身内部恶性竞争造成的。

    多年来,支撑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广告,经营单一,是我国纸质传媒的通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的报社广告经营却依然“靠天吃饭”,坐等广告客户上门。现在报业管理粗放并不是个别现象,导致报纸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如果说我们报纸真有一天要衰退的话,那决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是因为报业自己放弃了社会责任感和经营责任感、放弃对内容质量的追求,放弃了报业经营的能动性。

        总之,当外国人说的一句话引起我们的共鸣时,我们没有必要困在是、不是的两难选择上,倒是需要多考虑一下我们的纸质传媒为什么现在遇到了发展的危机,不要怪外界,多想想自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面对报纸2044年消亡或灭亡的预言,我们会以自信的微笑应对。 
     

    陈力丹 发表于:2007-11-9 下午 1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