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桑兵,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及清代以来的史学与学术研究。2004年成为全国第一位史学长江学者。
点击排行
1. 治史不宜归纳,而要贯通
2. 辛亥年的郑孝胥
3. 美国汉学的走向
4. 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
5. 循名责实与集二千年于一…
6.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
7. 1948 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
8. 四面看胡适
2. 辛亥年的郑孝胥
3. 美国汉学的走向
4. 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
5. 循名责实与集二千年于一…
6.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
7. 1948 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
8. 四面看胡适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历史研究》99年三期,页24引言 读1933年12月陈寅恪阅岑仲勉论著后复陈垣函,中有“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1]一节,百思不得其解。以为仅仅推崇陈垣,则不免以偏概全之嫌,似与近代学术本相不合,终不能释然。陈寅恪赋诗说话作文,往往九曲回肠,周折复杂,且…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属于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他们对于新派的批评,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详细内容>>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使中国研究重归旧途。由此带来的四裔偏向,既表现为研究方面,更在于研究方法 ,从而导…详细内容>>
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由传统走向现代。西学不仅…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具体所指,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文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会主义的国民党人如戴季陶等。世界主义自清末取代以天下观为主导的大同思想进…详细内容>>
本文为《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详细内容>>
[upload=gif]407/2006-12/2006122911521869755.gif[/upload] 80年前,胡適幾乎一夜之間暴得大名,在風雲詭譎的民初思想 界眾多盡顯英雄本色的弄潮兒中脫穎而出,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 袖級人物。80年后,歷史仿佛重演,胡適再度輝煌,做了中國文化界 的要角明星。塵封已久的胡博士宏文重新出土,坊間出版的胡適文集 林…详细内容>>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内容提要】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详细内容>>
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有学问方面,尤其是易与西学相对应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对流的倾向更为明显。本世纪前半期,巴黎被誉为"无可争议的西方汉学之都",继导师沙畹之后对建立巴黎汉学派正统有重要贡献的伯希…详细内容>>
[upload=jpg]407/2006-12/2006122911544490900.jpg[/upload] 提 要:1932年章太炎北游讲学,故都各校的趋新弟子执礼谨然,其余各派学人也纷纷请益问学。这似乎象征着五四以后学术文化界新旧南北之间的冲突离合,经历长期调适,重归以平实而致博大的轨道。被新文化派判为过时守旧的章太炎,依然稳坐国学大师的宝座,其针…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