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葛兆光
学者介绍
葛兆光先生,原籍福建,1950年生。 1968年,贵州省凯里第一中学毕业。 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毕业。 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1984-1992年,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199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教授。 1994年6-9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9月-1998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1月-7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2-9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10-1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安徽大学、…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经济学的风险 2006/8/9 14:10:05
近些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混沌或是迷茫,时而涉及经济史领域,时而又切入时尚的信息经济学境区,弄得人们对于此奖的评定是不是与经济学研究的真实发展有确切的联系大大产生怀疑。一九九七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发明“期权定值公式”的美国经济学家,表彰他们的公式…详细内容>>
一  在考古不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再仅仅是金石赏玩的20世纪,考古与文物就不断进入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视野。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如本世纪初的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的发现与研究,就开拓了学术的新领域,引起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自此以后,取地下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证,…详细内容>>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一   在考古不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再仅仅是金石赏玩的二十世纪,考古与文物就不断进入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视野,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如本世纪初的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的发现与研究,就开拓了学术的新领域,引起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自此以后,…详细内容>>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一   在考古不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再仅仅是金石赏玩的二十世纪,考古与文物就不断进入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视野,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如本世纪初的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的发现与研究,就开拓了学术的新领域,引起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自此以后,…详细内容>>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思想史的写法之一 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我们的思想史家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着他们的章…详细内容>>
 古地图与思想史 2007/3/22 18:23:23
古地图与思想史 本文用古代中国的地图为例,说明图像背后往往有观念影响,即使是看来相当准确的地图,也并不都是实测的结果,其实总有观念和想象的内容。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背景和政治意图的人绘制的地图,在空间的范围、位置的安排、比例的大小以及色彩的异同等等背后,都有相当有趣的观念和想象的支配,比如古代…详细内容>>
 最是文人不自由 2007/3/22 18:24:13
最是文人不自由   书桌上摆着《陈寅恪诗集》的校样,看了两天,续续断断,全没有先睹为快一气读完的兴奋。并不是陈寅恪的诗不好读,陈流求、陈美延两位女公子费尽心力广为搜罗编年辑成的诗集,比当年出版的《寅恪先生诗存》多出百余首并附有唐存诗,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不少可琢磨玩味的意思,可偏偏读不下去。诗集里抑郁…详细内容>>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葛兆光   日本、朝鲜和中国,渐渐从文化上“本是一家”到“互不相认,象征着“东方”看似同一文明内部的巨大分裂。   就在清帝国看似最兴盛的时代,朝鲜到中国的使者们却看到了已经不再“中华”的帝国风景,于是不再认同这…详细内容>>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2007/3/22 18:26:23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戊戌前后知识人的佛学兴趣 一 戊戌变法过去了许多年之后,对老师康有为很熟悉的梁启超在为其写传记时提到,康氏的思想曾受佛教、耶教之启发,「故宗教思想特盛」,这也许是实录,康有为自己也曾经向人陈述自己的经历说,光绪四年(1878),他「以日埋故纸堆中,汨其灵明,渐厌之」,于是抛弃学问和书…详细内容>>
国境、国家和中国——也说“中国境域”葛兆光最近,我受邀参加一个小型论坛,讨论什么是“中国境域”,主办方给我发的电子邮件中,用“国境在那里,中国在这里”这样两句很有意思的话,来暗示这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国境”和“中国”,我很快理解为,这暗示了…详细内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