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林毅夫
学者介绍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详细内容>>
自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3%,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年均增长7.2%,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尤其,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从改革初期的2.5亿人,下降到目前的3000万人。过去20年,世界…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7%的目标,过去26年间实际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远高于按每年7%来增长的5.6倍;在国内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开放的大国之一,外贸增长年均16.7%,26年间增长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国成为…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5月25-27日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大会,以推动交流和学习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扶贫经验。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5年来,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降低到2004年的2610万,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详细内容>>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较新的话题,但在我们当前面临经济转型期和人均收入跨越关键性门槛的大背景下,又是一个非常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领域。除了政府层面的管理责任,作为公民,我们也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建设一个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尽一份力。  经济学理论认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是生产的三要素。然…详细内容>>
林毅夫的困惑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感到很困惑。  多次到地方考察,他不断听到基层抱怨财政吃紧,而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财政收入在迅速增长。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早在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提交的数据就显示,我国县乡一级财政赤字…详细内容>>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要现代化,不改变农村的面貌,不解决农民的问题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是这几代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对这样一个决策大家非常拥护,非常支持。现在值得探讨的是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客观回顾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走过弯路的,建设社会…详细内容>>
 管理教育,研究先行 2006/9/4 14:01:01
如果说国内很多管理教育项目一开始是抱着学习者的心态从国外搬回商业教育的全部内容,那么北大国际MBA(BiMBA)从一开始就试图做创造者。它背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最大化地发挥了在中国问题研究上的资源优势。     虽然是一个中美合作的项目,BiMBA却一直坚持 “天时地利人和”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详细内容>>
“我相信,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青年华商峰会”上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背景是,当前,有一种声音认为,私有化是国企的改革方向。特别是去年“郎顾之争”(现在演变为“郎顾案”)和伊利的“高层地…详细内容>>
编者按 经济学正在成为今日中国最耀眼的显学,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开始逐渐习惯了在聚光灯下的生活。但我们是否清楚地知道中国经济学的方向在哪里?我们是否只需要留洋的学者、哈佛的教科书和一套完整的西方话语体系?我们是否要对每一个诺奖得主趋之若鹜,并要求他们为中国的大大小小问题开专家处方?除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详细内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末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