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张祥龙
学者介绍
张祥龙:男,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北大哲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任教至今。致力于东西方比较哲学,西方现代哲学, 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研究等。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 2006/7/19 11:30:30
现代中文的哲学术语(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日本人之手)中,“本体论”被用来译“Ontologie”或“ontology”;而Ontologie”的本义是“关于存在(eon,Sein,being)的理论”。所以这个词可以被译为“存在论”、“本体论”、“有论”、“是…详细内容>>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海德格尔早期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张祥龙 陈岸瑛 在西方文化里,理性与信仰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的不协调关系中。不少基督教神学家们曾努力弥合这两者,用古希腊哲学来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但这种做法自近代、特别是康德以来受到质疑。克尔凯戈尔极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超出了…详细内容>>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分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很不同的哲学思潮。两者的治学风格更是相距甚远。然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似乎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当我们得知维特根斯坦在1929年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及畏惧的思想--它通常是分析哲学家们(比如卡尔纳普)眼中的最糟糕的形而上学样本--表示理解甚至赞许时,[1] 就并不感到多么…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要获得新的生机,离不开与西方的哲学及其他学科的对话。但是,就如同当年从印度和中、西亚这个“西方”源源而来的众多思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种或几种能与中国思想发生有机的交合而繁衍变通一样,在今天众多的西方哲学流派中,也许也只有少量的能与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有孕育力的对话。本文要表明,肇端…详细内容>>
 Heidegger and Taoism on Humanism 2006/7/26 11:29:27
For a long time now, all too long, thinking [like a fish] has been stranded on dry land. -- Heidegger Fish thrive in water, man thrives in the Way [Tao].-- Chuang Tzu This essay will mainly deal with two issues: (1) What distinguishes Heidegger''s thinking on the essence of man from all traditiona…详细内容>>
 现象本身的美 2006/7/26 11:31:17
现象学出现于本世纪初,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详细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2006/7/26 11:32:01
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详细内容>>
 《海德格尔传》引言 2006/8/10 11:23:54
献给恩师贺麟    “道路,而非著作”(Wege-nicht Werke)。    --马丁·海德格尔[1]  引 言毫无疑问,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是本世纪最有深远影响力的西方哲学思想家。能与他相比的恐怕只有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而且,他的影响超出了哲学领域,涉及神学…详细内容>>
海德格尔的传记作家之一萨夫朗斯基(R. Safranski)称海德格尔为“一位关于起源(Anfang)的大师”。[1] 这“起源”的含义极为丰富,我们这本传记将会一再去揭示它。但首先可以说,这位起源或启源的大师的人生起头也是富于深意而值得关注的。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出…详细内容>>
1909年,海德格尔结束了中学学习。正如中学校长的评语所预言的,他马上申请加入耶稣会。由于当时德国领土上没有耶稣会,他于是年9月30日进入奥地利弗阿尔堡的蒂西斯耶稣会的见习班。然而,两星期的试应期结束时,海德格尔被迫离开。按照奥特的分析和推断,其理由是这位申请者的身体条件不足以应付严格的宗教献身生活的要求…详细内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末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