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罗锦堂,1929年出生,字云霖,甘肃陇西人。中国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一生旅居,结识了诸多好友,并写下了很多力作,他把这些作品合写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乡的作品,也有展现志向的作品,还不乏展现异域生活的作品。无论哪种作品,都能体现罗锦堂特有的作品风格。罗锦堂晚年仍不忘弘扬国学,曾去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讲学,为国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研究,是元曲专家,著作有《中国散曲史》、《锦堂论曲》、《罗锦堂词曲选集》等十余种。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
·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
·假装与语言游戏
·列维纳斯后期反现象学的再…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
·“后南斯拉夫时代”的“敏…
·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罗锦堂
老子与道教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罗锦堂 点击:1043次 时间:2013/3/19 13:35:39
经常听人说,某某教授讲话,一开口就是漫骂,丝毫不讲道理;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老子,却是一个最讲道理的人,同时他也是在中国典籍中,最早讲道理的人。在他所著八十一章的《道德经》中,如讲天地万物生成的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与无的道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与行的道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及处世为人的道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同时,老子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如: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等。这样的例子太多,实在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老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性,犹如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和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西方哲学上的地位一样。明代的李坤说:
道理书宜多读,事务书宜少读,闲杂书焚之可也。
如此说来,《老子》既然是专讲道理的书,我们就应该多读了。全书言辞锤炼似哲学诗,其中充满了对人生的体验及富有多种启发性的观念。
大约在民国初年,中国有一个民间组织,叫世界卍字会,它的发源地是河南开封。所谓卍字,实音万,为印度相传的吉祥标识。在唐代菩提流支(道希Bohhiwci)所译《华严经》中说: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是取万德圆满之义。其实这个卍字会的卍字,实为卍字之误。所谓世界卍字会,是介于佛教和道教之间的一种宗教组织。它的最高神祗为“老祖”,其宗旨是提倡五教同源。他们所持的理由是因为世界太大了,不容易发挥统一的力量,于是老祖就选派了五位超人,分别到世界各地传教,即是:
一、 儒教,教主是孔子
二、 道教,教主是老子
三、 佛教,教主是释迦牟尼
四、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教主是耶稣
五、 回教,教主是穆罕默德
现在,我们不谈其他的宗教,在短短两个钟头的时间内,专门说一下所谓道教的教主老子。
老子是人名,也是书名。《老子》这本书,深奥难懂,玄之又玄。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流行了。我们根据《庄子·天运》篇的记载,当孔子在五十一岁时,由于对古代的礼法制度,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在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五零一年,就跑到周朝,去向老子请教。那时的老子,大概比孔子大三十多岁,已经是一个满头白发的长者了。因此,对孔子曾以教训的口吻说:
“你现在所讲求的礼,其创造者的骨头,早已腐烂了。只不过他们的言论,尚且保存在世间罢了。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之人,如果有机会,便应该出来做官,为大家服务;如果没有机会,就应该退隐山林。我曾听说过,一个善于经商的人,虽然他收藏了很多货物,但在表面上却显得什么也没有一样。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满肚子智慧和学问,却好像什么也不懂一样。所以,你应该去掉你那骄气凌人的姿态和表情,以及强烈的贪欲心,这些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你既然前来问我,我所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孔子听完了老子对他的这段训词,回到家里,精神显得有点颓丧,于是对学生说:
天上的鸟,我知道它会飞;水里的鱼,我知道它能游;山中的野兽,我知道它善走;善走的,可以用网抓牠;能游的,可以用綸钓牠;会飞的,可以用箭射牠;至于老子,就像在天上飞行的龙一样。因为他可以乘着风云,一直上冲九霄,无从捉摸。我所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一条龙,见首不见尾,真是摸不着他的底细啊。
像孔子那样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也无法对老子有所认识,何况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如要了解老子,就更加困难了。像汉代博学多才的司马迁,在他那有名的《史记》中,要为老子立传时,也只短短写了四百多字,,没有多少资料可写。
大概说来,老子是一个自隐无名,不求闻达的人。他住在周朝很久,后来看到周室衰微,地方大乱了,他便骑在青牛背上,走出函谷关,西去了。函谷关,即今河南省灵宝县的西南。把守关门的人是尹喜,是甘肃天水地方的人,据说他懂得天文。有一天,登楼四望,忽然看到天上有一片紫色的云,慢慢地由东飘到西面来,他断定有一个异人,要经过函谷关。到时果然看到老子,知道他是一个饱学之士,于是劝他写下来了《老子》这部书。原名《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篇说德。全书共有五千多字。
自老子走出函谷关后,到底哪里去了?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消息。可是在《后汉书·襄楷传》里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也就是说,老子去了印度,转化成为释迦牟尼佛了。这当然是东汉时的传说,可是到了西晋时,道士王浮,就根据那些传说,写成了一部《老子化胡经》。这当然只是民间的流传,并非信史。我只是在此顺便一提而已。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老子》,有甲、乙 两种写本。甲本有四千二百字,乙本有五千多字;甲乙两本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和传世的《老子》全书,出入甚多。同时,上下次序,先说德,后说道,与今本次序相反。但它是研究西汉及前期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寥寥五千字,但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大,即令是五千部书,也无法把书中内容讲清楚的。根据目前的统计,后人对《老子》一书写过注解或翻译的书,已超过一千部了。平均每五个字,就有人写成一本书。
到了近代,有关老子的译文,遍及全世界。当欧洲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就非常崇拜老子,译本有十多种;解释老子的书,也有五十种左右。这十足显示出,大战后人类对清净无为生活的渴求。就单以英文为例,有关《老子》书的注解和翻译,大约将近一百种之多了。据《良师丛书》(Menton Book)的编者说,世界上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外,翻译最热门的,就要数老子的《道德经》了。
又据1959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凡是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等,无一不是受《道德经》的影响的。在《道德经》中,以为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幸福。究竟什么才算幸福呢?一般人,大都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物质的享受上;以为一个人如能在物质的享受上得到满足,如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等,便算是幸福了;事实上,物质所能给予人的,只是在感官上。可是感官上的享受,容易使人麻木。例如眼镜看久了,便觉酸痛疲倦;食物吃多了,便觉口干舌燥;耳朵听多了,便觉烦闷杂乱。这在《老子》的第十二章中,说得很详细,恕我不再引用原文了。
由此看来,老子以为凡事不能过火而走入极端,应该适可而止,这便是老子的人生哲学;他知道一个不知足的富豪,要比一个知足的乞丐要穷得多。所以他主张小国寡民的政策,与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正好相反。他主张清净无为,而崇尚简朴的生活;他讨厌繁杂的政治及混乱的社会。据说,以前美国总统雷根(Ronald Reagan),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书中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因此引起一家出版公司的重视,当时曾以十二万美金的代价,请人把《老子》重新译成英文,以为大众的参考!
老子是个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消除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能使人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他所期盼的是人类的行为,要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政府不要随便干涉人民的生活,而要消除战争的祸害。
究竟老子是谁?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他生于何时?死于何时?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大家称他为老子,据说他生下来时,即满头白发,很像一个老人,所以叫他是老子。但大概来说,他姓李,因为他是生在一棵李树下;名耳,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大;字伯阳,聃,是他的谥号。他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人,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他生存的年代,与孔子约略同时,但较孔子大三十多岁。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他曾担任过周朝的藏书室史,类似现在的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馆长。有人说,老子即老莱子;也有人说,他就是周太史儋;更有一些学者,还根本否认有老子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事实上,老子确有其人。庄子曾经赞誉他说,是一个古之博大真人。韩非子也写过《解老》、《喻老》两篇文章。其他如《荀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以及《淮南子》中,都曾引用过老子的话。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还说,事实上他活了两百多岁。他的儿子李宗,宗的儿子叫李注,注的儿子叫李宫;宫的玄孙叫李假;假在汉文帝时,曾做过官。假的儿子叫李解,是老子的第九代孙,曾做过汉西胶王卬的太傅。由于胶西,地在齐国,因此,从解开始,老子的后代,就落业在齐国了。就是现在山东的胶县境内。此后,就再也找不到关于老子后代的记载了。
说到老子,我们一定会想到庄子。因为老庄,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都是属于九流十家中的道家者流。但与后世的道教,并无关系。可是道家与道教,在英文字典中,都说成Taoism;其实道家与道教的不同,就像狗和热狗一样,是名相近,实相远的。
道家在老庄之外,又有列子。在《列子》书中,自注是列御寇所撰;但在晋人张湛的序言中,却说《列子》的内容,往往与佛经雷同;因此,后人都怀疑《列子》一书,根本就是张湛所伪造。但由此可知,在魏晋之间的人,就已经认为老庄的思想和佛教的教义,是相近的了。
由于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因此唐室就与老子联为一宗了。我们知道,终唐二百八十多年的天下,虽然在表面上大事提倡佛教,翻译佛经,但在实际上,特别崇信的还是道教。因此,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接着在各地修建玄元皇帝庙以及塑像和画像。其次,唐玄宗也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又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同时,也封列子为冲虚真人,称其书为《冲虚经》。道士和女道士的地位,都排在和尚、尼姑之前。大诗人李白,是一个典型的道教徒;贵妃杨玉环,也曾为女道士,道号叫太真。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所盛传的八仙,便应运而生,成为道教的代表人物。凡是中国人,就没有人不知道八仙的。
至于道教的形成,却早在东汉时。最初的教主是张道陵,他是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的沛国人,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宿县西北一带。他在当时是太学生,相传是张良的九世孙。老子的《想尔注》,就是出于他的手笔。道陵,最先住在四川的鹄鸣山中学道,著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亲自传授;并且造作道书,凡跟他学道的人,必先要交五斗米,为入教的基本条件;他自称是师君。道陵的儿子是张衡,衡的儿子叫张鲁,鲁的儿子叫张盛,在三国曹魏时,还被封为都亭侯。从此,由四川迁居到江西省贵溪县的龙虎山,称为五斗米教。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便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人。
至于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黄巾军,与张道陵这个系统是毫无关系的。可是,有些人往往把他们混在一起。所以,我在这里,附带说明一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可见,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它弘扬了魏晋时的玄学,即所谓的清谈;它也丰富了隋唐时代的哲学,同时又奠定了宋明时代道学的基础。所谓道学,就是专门讲求儒家经义,以探究明理的学问;或称新儒学,又称性命义理之学。
到了北魏时,在朝为官的道教徒寇谦之,于是奏准北魏的太武帝,正式封始祖张道陵为天师,子孙可世袭,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一样。1949年,道教的63代孙张恩溥到台湾,居住在台北市大龙峒的觉修宫,后来由于张恩溥的大儿子早逝,而儿子在中国大陆生死不明,于是便传天师位给他的堂侄张源先。从此,张源先就成为张道陵的64代孙了。除了张天师这个系统外,天师道的主要人物有魏伯阳,他著有《参同契》,是参同《周易》、《黄老》及《炉火》三家而合于一,以契合大道,所以叫《参同契》,是一本半散文、半诗歌的文集,为道教丹经之祖。其他著名人物尚多,但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晋代的葛洪了。他著有《神仙传》,又著有《抱朴子》,是专门讲炼丹之术的。其次像唐代的吕洞宾、宋代的白玉瞻以及陈抟老祖等,都是道教界的翘楚。另外如刘海蟾、王重阳、马丹阳和丘处机,在道教中,都有崇高的地位,可惜我们演讲的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用一句话概括道教,我想,道教,是讲人与鬼神间关系之学说;而道家,即(老庄学说),则是讲人与大自然间关系之学说。
共[1]页
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