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罗锦堂
学者介绍
罗锦堂,1929年出生,字云霖,甘肃陇西人。中国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一生旅居,结识了诸多好友,并写下了很多力作,他把这些作品合写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乡的作品,也有展现志向的作品,还不乏展现异域生活的作品。无论哪种作品,都能体现罗锦堂特有的作品风格。罗锦堂晚年仍不忘弘扬国学,曾去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讲学,为国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研究,是元曲专家,著作有《中国散曲史》、《锦堂论曲》、《罗锦堂词曲选集》等十余种。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罗锦堂
从佛教的理论看禅宗的开悟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罗锦堂 点击:1323次 时间:2013/3/19 13:17:44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汉明帝十年(公元六七年)时,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明帝下令在河南的洛阳,修建白马寺,于是中国才有了正式的佛教。
按照佛教的理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五浊恶世。浊世,就是乱世,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说:
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娑婆,就是梵语的Saha,意即是能忍。因为这个世界,十恶充满。可是居住在这个世界的人,却能忍受而生存,甚至还不肯出离,故名为忍。所谓十恶充满,究竟指的是那十恶呢?
一、身三:杀、盗、淫
    即常常杀害有生命的动物;又好偷取他人财物;常做淫欲乱伦之事。
二、口四:恶口、两舌、绮语、妄语
    常以恶毒的语言骂人;好搬弄是非,传播谣言;喜欢花言巧语及伤天害理之事;专说假话,欺骗他人
三、意(心)三:贪、瞋、痴
    贪爱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
    凡事不能忍耐,好乱发脾气;
    愚昧无知,不信因果报应。
至于什么是五浊呢?
佛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动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动劫浊,是指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理想,人的寿命,越来越短,甚至饥馑、疾疫、刀兵等灾,相继而起。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烦恼心神。众生浊,指众生多作恶业,不怕因果报应。见浊,谓众生邪念纷起,不修善道。命浊,谓众生恶业增盛,寿数短促。由于这个世界,具备了以上的五浊,故称之为恶世。因此,我们生长在这五浊恶世之中,就像掉进了一个大粪坑一样,要不为肮脏如财、色、名、利等所污染,而能跳出,实在太不容易。佛教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我们如何跳出这个五浊恶世的大粪坑!正因为我们生存在这五浊恶世之中,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有许多苦难。
一、        老、病、死:是身体上的三苦
二、        贪、瞋、痴:是心理上的三苦
三、        地狱、饿鬼、畜生:是灵魂上的三苦
凡转生在地狱道去的,是五逆、十恶之人;凡转生在饿鬼道去的,是悭贪、嫉妒之人;凡转生在畜生道去的,是愚痴、暗蔽之人。
为了解决以上诸苦的折磨,于是在中国佛教界兴起了十个不同的宗派,其中俱舍宗和诚实宗,是属于小乘佛教外,其他均为大乘,即所谓的八大宗:
天台宗  华严宗  法相宗  三论宗  律宗  密宗  净土宗  禅宗
以上天台、华严、法相及三论四宗,着重在义理方面的探讨;而律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则偏重在个人的修行。其中律宗的持戒和净土宗的念佛,为所有的宗派共同必修外,就只有密宗和禅宗,在世界各地,极为活跃,广受大家的喜爱!
中国西藏,是密宗的大本营,主要以持咒为主。咒为佛菩萨的语言,所以有人把密宗又叫真言宗,其中又有红教、黄教、白教、花教及黑教之别,但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范围,所以不必介绍。
至于禅宗,既不烧香,也不念经,更不拜佛,主要是求一己之开悟。只要能开悟,就可成佛,不假他求。所以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这话一点也不假。印度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Prince  Siddhartha)即释迦摩尼,就是由于夜观天上的明星而开悟成佛的。
所谓开悟,就是开发自己的智慧,要外能离相,内不动心,不为人间的酒、色、财、气,以及功名利禄等所迷,才能解脱。所以禅宗所追求的是自性的开发。自性,即自己的心中。自性迷,就是众生;自性悟,就是佛。因此,佛与众生的区别,就是迷与悟的不同。
自性怎么会迷?是由于被外界客观的妄念,也就是虚妄不实的心念所遮蔽了。因此,原有的真心,无法显现。
我们的真心,既为外境所迷,就一直跟着外境转,愈陷愈深,因而始终得不到解脱,只好在六道轮回里,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永远无法脱颖而出。
我们如果去掉虚妄不实的心念,不再迷恋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从此内心得到安宁平静,到了此时,自己的真心本性,也就是佛性,便自然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见了性,就可成佛,所以说见性成佛。记得达摩在《血脉论》中说: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修戒,亦无益处。
见性,就是要认识真理。一个学佛的人,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执着自我,不被金钱、爱情、名誉、地位所束缚,一方面念念动心,一方面念念放下,不但本身与外境不相对立,而且要与外境打成一片。把佛性与智慧,均视为在人心中是原来就有的,只要不迷,就可开悟。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宋明理学家如陆九渊、王阳明等,他们以为心、性、理,都是一个东西,一切存在于心中,只要通过内省(明心)的功夫,就可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见性。
禅宗以为,我们的心,并没有什么特别,原是平平常常,只要一尘不染,就与佛心无异。因为力求开悟,是最基本的功夫,至于手段的雅驯或怪诞,是无关宏旨的。例如,赵州观音院的从稔禅师,与一个尼姑谈禅时,尼姑问他:
禅的最高机密是什么?
赵州禅师,并没有马上回答她的问话,只是直接伸手去摸尼姑的腰,摸得尼姑哇哇大叫,并且说:
和尚修道多年,为什么还有这个在?
这时,赵州禅师才开口说:
因为你有这个在。
尼姑所说的这个,是指男女的情欲而言;但赵州禅师所说的这个,是指尼姑的身体而言。他以为尼姑有了身体,才可修行成佛。如果没有身体,就无法修行,自然也就不能成佛。
另外,有一位尼姑,法名玄机,原来住在大日山的石洞中修行。有一天,她忽然想到一个人修道的心,应该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何必只喜欢寂静而厌恶繁华呢?她既然有了这个想法,便立刻动身,去拜见当时大名鼎鼎的雪峰禅师。
当她一见到雪峰禅师时,雪峰就以谈禅的口吻问她:
你从什么地方来?
她回答说:
从大日山来?
雪峰又问他:
大日山的太阳出来了没有?
言外之意是说,你既然从大日山来,大日山有出名的禅师吗?
玄机回答说:
如果大日山有太阳出来,把雪峰上的雪,就会融化了。
言外之意,是说大日山如果有大禅师出现的话,那你雪峰就被他压倒了。这时,雪峰禅师觉得玄机回答得甚为得体,于是就再问:
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回答:
我叫玄机!
雪峰又追问说:
既然你叫玄机,机是织布的,你一天能织多少布?
言外之意是说,你修行到了什么程度?开悟了没有?玄机回答说:
我寸丝不挂!
言外之意,是说我的修行彻底,六根非常清净,一尘不染!说到这里,雪峰就不再盘问,而尼姑玄机,也就告退回去。不料尼姑玄机刚走了几步,雪峰禅师就放声大叫:
你的袈裟,拖到地上了!
当玄机回头看时,雪峰知道她中计了,于是哈哈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言外之意,是说你远没有解脱,仍有凡心,如何能说一尘不染呢?
以上,前一个例子,是在言谈之间,和尚伸手去摸尼姑的腰;后一个例子,是尼姑对和尚说她脱得光光的,全身一丝不挂。这在传统佛教中,简直是离经叛道,是要赶出山门的,但在禅宗的范围内,却是很平常的事,正如古德所说:
我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又说:
百花丛里过,
片叶不沾身!
这完全靠修行人自己的修养功夫,与各教是毫不相干的,所以赵州禅师曾说:
正人说邪法,
邪法亦随之而正。
邪人说正法,
正法亦随之而邪。
这其中的奥妙,只要稍有智慧的人,就可判断出来。至如扬州平山和尚所作的咏猫诗:
春叫猫来猫叫春,
听牠越叫越精神。
老僧也有猫儿意,
不敢人前叫一声。
这首诗中的禅味是什么?请各位自己想一想,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又如庐山归宗寺的智通禅师。他修行多年,始终不见开悟。有一天晚上,当寺里的出家人都在睡觉时,他忽然大叫:
我开悟了!
我开悟了!
众人都被他吵醒,于是就问他:你究竟悟了个什么?他回答说:
我才知道,庙里的尼姑,原来都是女人作的!
尼姑是女人做的,谁都知道,但一经参禅者的口中说出来,就变为不平常了。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怀疑过尼姑与女人的关系,可是智通禅师在修行时,经过了千辛万苦,才能悟出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其实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是说,尼姑既然是女人做的,而佛也就是凡人做的。道理非常简单,只是一般人迷而不觉,因此始终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之苦!
另外,在启发禅宗的开悟中,如南泉禅师的斩猫,实在是一个异常的行动。大意是说,在赵州从稔时代,由于寺院中的东、西两堂的出家人,为了争夺一只猫而吵闹不已。就在此时,南泉禅师便抓起了那只猫,对大众说:你们为了争这只猫,吵闹得过火,我现在抓着这只猫,让你们说出道理。如果说对了,这只猫的性命才能有救;否则,我就把它一刀两断。你们东、西两堂,各取一半!等候多时,竟然没有一个敢开口。于是南泉就真的把那只可怜的猫劈成两半。到了晚上,当赵州禅师回来的时候,南泉把以前所讲的话,以及发生过的事,就对赵州禅师说了一遍。赵州听了,一言不发,只是把他的一只鞋子脱下,顶在头上走出去了。南泉就对赵州说,假如当时你在场的话,便可救了那只猫儿的命!这其中的道理,我不必说破,让大家也不妨参一下!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德山焚经。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由于他是研究《金刚经》的专家,因此大家都叫他周金刚。尤其对青龙寺沙门道氤奉唐玄宗诏所作之《青龙疏钞》,是对《金刚经》之注疏,极有研究。他曾极力反对禅宗所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话。有一天,他去拜谒禅宗青原法系下之龙潭崇信禅师,一直谈到深更半夜,他还不肯离去。于是龙潭对他说:夜已深了,应该回去啊!这时,德山只好起身告别。他刚一出门,又折回来了。龙潭问他: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外面太黑,不好行走,望和尚借灯一行!于是龙潭点了一支蜡烛给他。当他伸手去接时,龙潭又一口把蜡烛吹灭,当时眼前现出一片黑暗。正在此时,德山顿然大悟,立刻跪下向龙潭拜谢。龙潭问他,你见到了什么?他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德山悟的是什么?大家不妨也猜一猜!
最后,不妨再多举一个丹霞烧佛的公案。丹霞天然禅师,有一次到惠林寺去,适逢天气特别寒冷,于是他把寺中木头雕成的佛像,拿下烧着烤火取暖。院主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把我们寺中的木佛烧掉了?他说:我要烧舍利子。院主说:木佛如何会有舍利子?丹霞说,既然木佛没有舍利,应该再多烧几个!丹霞禅师的这种作略,出乎一般常人的想像!旨在说明真正信佛者,应该续佛的慧命,发扬佛教精神;若以偶像为佛,天下膜拜,不去弘扬佛法,反而损害了佛的慧命。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想一想。例如道川禅师曾说:
泥塑木雕兼彩画,
堆青抹紫更装金。
若以此是如来缘,
笑煞南无观世音。
这与丹霞禅师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百丈禅师也说:
念佛一声,
漱口三日。
赵州从稔禅师也这样说:
佛之一字,
吾不忍闻。
不忍闻,就是不喜欢听。另外如沩仰宗的创始人沩山灵佑禅师,有一次,问他的弟子仰山慧寂说:
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
仰山回答说:
全是魔说的!
沩山听了,非常高兴,因而称赞仰山说:
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奈何你了!
比仰山更为凶猛的如临济义玄禅师,他曾说:
菩萨罗汉,尽是枷锁人的物……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妻子儿女),杀亲眷;始得解脱。
临济禅师的这一片杀声,听起来虽然可怕,但事实上,他并非真的要动刀动枪,而目的是要杀去人们心中凡圣的观念。佛祖代表圣,父母亲眷代表凡。临济以为,一个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凡圣的观念,扫除干净。去圣,则不会受到佛和祖的牵掣,而为他们所说经典中的文字所迷惑;去凡,则没有感情上的拖累,才可解脱。正如古德所说:
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尽迷巢。
这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应该把挡在路上的任何东西,都要搬开,而且要无情地丢在一边,心不附物,就不为物所累,才能走上解脱之路,而恢复本来的面目。甚至南宋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还更进一步说:
饮酒食肉,不碍菩萨;
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同一个道理。
因为禅宗的行者,认为心是可以改变的,但性却不能改变,所以并不因饮酒、食肉,或行盗、行淫而丧失了自性。自性只要不迷,无论做什么事,也无关宏旨的。但在一般人的眼中看来,一个守五戒,行十善的出家人,竟然会说出这种诲盗诲淫的话,在传统佛教中,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可是在禅宗这个范围内,主要强调内心的自证和开悟,所以一般外在的各种规范和戒律,就不受其限制了。
当禅宗大师们开悟后的手段,较临济更加猛烈的是云门文彦。有一次,他对大家说法时,偶然提到在传说中,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绕行七步,环顾四方,接着说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时,云门文彦禅师就对听众说:老僧若当时在场听到的话,便把他一棒打死,拿去喂狗吃,好图个天下太平!由此可见云门禅师,自视甚高,他不但要把释迦牟尼佛一棒打死,而且还把我们所敬重的孔老夫子,称之为俗子。有一次,他对僧众说:
俗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我们沙门,整天做些什么事?实在应该要大大地努力啊!
从以上所举各例中,就知道禅宗的呵佛骂祖,并不是真的呵佛骂祖,而是借呵佛骂祖的行径,有意把一般人从逢僧即礼,建庙必拜的自卑心理中解救出来,要他们堂堂正正,担当起独立自主的人格,确切了解如黄檗希运禅师所说的:
佛只是人,人只是佛。
这与《华严经》中所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同一旨趣的!
由此可知,禅宗的那种生龙活虎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唐代六祖慧能以后,好像与印度传来的佛教,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犹如胡适之先生所说:
中国禅,并不是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也说:
像今天我们所讲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铃木大拙又说:
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宗教的感情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照我个人的看法,这不仅在宗教的感情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而且在中国的文学上,也开发了智慧的源泉,在文人的创作上,另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所以严羽的《沧浪诗话》说:
禅道在妙悟,
诗道也在妙悟。
这种妙悟,并不完全依赖学力,大半是偏于才情的奔放。诗既如此,禅门亦然!
又说:
诗有别才,非关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我们也可套用它说:
禅有别才,非关学也;
禅有别趣,非关理也。
今天占用的时间太长了,不便再说,就此结束,但仍然希望大家多多发问!
好!既然教授要我用一句话概括佛教,我想:佛教(也就是佛陀教育),主要是讲人与法界众生间关系之学说!

共[1]页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