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傅其林
学者介绍
傅其林,男,汉族, 1973 年生,四川岳池人, 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研修学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马列文论会理事,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出版学术专著《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论》《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等5部;在Thesis Eleven(澳…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傅其林
《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摘要
来源: 作者:傅其林 点击:628次 时间:2007/4/19 14:03:11

   《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摘要

  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是当代学术关注的焦点,这是人文知识分子面临现代性的危机而掀起的一股研究态势。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是否耗尽,现代审美文化是否终结,成为美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寻从根本上说涉及到现代人的生存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地回答,均不能仅仅停留于充满激情的主张与宣言之上,而应该从学理上冷静地考察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本身,切实地辨析它们的形成、特征与矛盾,以之来确诊它的病症,找到真正的病因及其危机程度。只有如此,人们方能实事求是地判断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存活的可能性。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哲学家、社会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就是本着这种态度来考察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她通过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到后现代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包括审美在内的现代性的形成机制、特征以及不可克服的悖论,但是她并不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而是认识到它还具有尚未充分地实现的潜在可能性,因而重构现代性与美学成为她整个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
   赫勒50余年的研究展示了一种文化现代性的谱系学,形成了她特有的审美现代性思想。这代表了布达佩斯学派主要的美学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继承与发展。赫勒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为我们当下的美学建设可以提供一种参照,尤其有助于国内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不过,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学者系统地对赫勒的美学思想展开研究,更没有人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切入她的美学思想。本论文就试图完成这项课题。本论文分五章来论述赫勒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第一章首先清理典型的审美现代性理论,概括从自律、感性、时间三个视角来界定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以及每个视角构成的结构功能关系。论文认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处于对抗与互补的矛盾性的张力之中,它可以被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并在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中获得明确的意识。基于此,论文考察了赫勒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基本框架,尤其探讨她对审美现代性界定的继承与更新,探讨她对带有审美文化特征的历史想象制度和以理性与功利性为特征的技术想象制度的复杂关系的认识。赫勒认为,这种想象制度是并存与对立的,技术想象制度的特征是面向未来,它赋予解决问题的心理态度以优越性,认为真理的一致性理论是理所当然的,它以目的/手段的理性发挥作用,它把事物-自然和人-作为客体对象,它相信进步、知识的积累,它喜新厌旧,它最重视功利与效率。历史想象通过解释提供历史真理与非真理,赋予现在、现代世界以意义,其面向过去,对过去、传统敏感,孕育记忆,激励人类能力去扩展不仅是目的而且是某些意义的思。但是它们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作为现代性双重束缚,制约着现代性的三种逻辑,即技术的逻辑、经济逻辑和政治权力逻辑,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异质性。第二章关注赫勒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现代性特征的论述。
    论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与伦理、宗教、科学的分化,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来分析赫勒关于独立的审美领域的诞生的认识;另一方面研究她对审美艺术的动态性、个体性、主体性特征的把握。这个时期的审美文化的现代性特征仅仅是审美现代性的萌芽阶段的特征,是从古代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这种审美现代性成为赫勒关于人的生存的一种理想的设定。论文第三章研究赫勒对现代领域分化过程中的审美领域的认识,探讨审美领域与哲学、科学等自为对象化领域的共性与特殊性,审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的相对自律以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批判,艺术与制度领域的复杂的关系以及对艺术制度理论的批判等审美现代性思想。正是基于审美领域的相对自律性,艺术存在的必然性,赫勒对艺术终结论进行了批判。论者认为,赫勒从领域理论来理解审美问题事实上在于主张,审美领域是一个相对自律的领域,它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也不能完全被制度化,这是赫勒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框架。
     第四章论述赫勒对现代美学体系的批判,探讨她关于现代高雅艺术与现代美学的历史形成、特征及其悖论的揭示。此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赫勒对现代高雅艺术的神化及其困境,高雅艺术的等级结构的形成,以及从趣味标准形成高低艺术等级的悖论等方面的论述。基于此,论文分析了赫勒试图通过现代性的两种想象制度来重新确定高雅艺术与低级艺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等级关系的重构思想。赫勒试图颠覆现代高雅艺术的等级,但是又坚持艺术等级的存在,而不认同后现代主义者抹煞艺术界线的激进主张。第二部分考察赫勒与费赫尔关于现代美学产生的必要性的论述、对现代哲学美学的批判、对哲学美学的批判即归纳艺术批评的批判。哲学美学的困境在于强调普遍性但是不能触及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批评的困境在于主要强调特殊性而缺乏普遍的审美价值,它们在现代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又充满不可改革的悖论。论文也涉及到他们调和哲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的重构美学思想。论文第五章分析赫勒的道德美学的现代性重构。首先论述她对尼采的人格伦理学的道德美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尼采的伦理审美化的建构的批判。正是在扬弃尼采的道德美学基础上,赫勒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美学的现代性建构方案,探寻了以美的性格与崇高的性格为范式的人格伦理学的道德美学以及它们与爱、幸福的关系。虽然她论及了崇高的性格,但是重点在于建构和谐的美的性格的道德美学范式。
    论文还对赫勒的道德美学的特征以及对美学建构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尤其指出道德美学是她美学思想的根基,因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的最终解决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如果美在现代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况,那么日常生活的人格就可以作为美的新家。因此,道德美学既是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拓展,也是她美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共[1]页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